王坤正当前中国髋关节置换术面临的挑战和
2017-6-2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医械行业新媒体
髋关节置换术发展至今,取得了许多成绩,手术量呈爆发式增长,医院医院,手术医师数量也日益增多,相关的基础研究、材料学及手术技术也得到了较大发展,相关学术团体和组织不断涌现,并出台了人工关节置换的行业规范。
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复杂病例多,手术难度大:高位DDH、严重骨缺损、感染翻修等;
产品价格高昂,缺乏适合国人解剖特点的假体;
患者对术后康复的要求提高,仍面临出血与凝血、术后疼痛等问题;
地区发展不平衡;
缺乏长期随访。
解决之道:
提高手术技术,提倡微创化、个体化、智能化手术;
鼓励并支持国产自主品牌发展;
依托学术组织,进行继续教育和规范化培训;
推动快速康复理念的普及和发展;
建立完备的关节登记系统。
正文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从早期的探索阶段发展至今天较为成熟的时期,已经有近百年历史,在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等方面效果确切,成为治疗髋部关节疾病的标准手术之一。我国的人工关节事业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至今不过60年的历史。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经过几代骨科人的共同努力,我国的人工髋关节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手术量呈爆发式增长,医院医院,手术医师数量日益增多,相关的基础研究、材料学及手术技术也得到了较大发展,相关学术团体和组织不断涌现,并出台了人工关节置换的行业规范。同时,我们必须清晰的认识到,我国的人工关节置换术仍面临着许多挑战。
1.复杂病例多,手术难度大。
中国人口基数大,髋关节疾病往往发展至晚期,关节严重变形,手术难度大。诸如高位DDH、严重骨缺损的初次置换患者数量居高不下,初次置换术后感染、假体脱位、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等需行翻修术的患者数量逐渐增多。这些复杂病例对手术医师的手术技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选择何种负重界面假体,采取生物固定还是骨水泥固定,怎样处理骨缺损,怎样早期诊断感染,如何达到软组织平衡等,需要术者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2.缺乏自主创新产品,假体价格高昂。
目前进口人工髋关节假体仍占据着我国人工髋关节的巨大份额,这也导致假体价格高昂。而国产的人工髋关节假体绝大多数仍属模仿,缺乏创新,适合国人解剖特点的假体依然没有面世。除此之外,我们缺乏对新材料的研发,即使有好的想法和设计理念,也面临研究成果转化困难,国产假体市场难以推广的困境。
3.术后出凝血异常、疼痛、并发症及康复问题。
关节置换术后,病人面临着出血量大或者血栓形成的风险,并常常伴有术后疼痛。术后疼痛一方面加剧了患者的痛苦,另一方面使患者对早期活动产生了畏惧心理,导致膝关节活动受限、功能恢复不理想等,甚至在后期出现严重的关节粘连,不得不二次手术。除次之外,许多病人发生假体周围感染、假体脱位、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需要行翻修手术。也有病人即使没有发生并发症,但康复较慢,不能满足病人快速康复的需求。
4.地区发展不平衡。
医院已经开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但实际上各地区,包括东部和西部地区、医院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包括术前准备、术中处理以及术后康复锻炼等环节的处理水平相差甚远。这造成医院就诊,导致医疗资源不平衡,而且是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
5.资料丢失严重,随访困难。
我国的尚没有人工髋关节置换的确切统计资料,缺乏规范的登记随访系统,以致病人不能及时随访,导致许多病例资料丢失。这给我们进行数据收集和相关的临床研究带来了很大困难,不利于提高手术技术和围手术期管理水平,同样不利于开展相关的学术研究。
面对以上挑战,我们需要群策群力,通过提高手术水平、加强基础研究和自主创新、推进快速康复理念的发展和普及、进行医学继续教育和规范化培训等方法,促进我国人工髋关节置换水平的持续提高。
1.提高手术技术,推进个体化、智能化手术。
对诸如高位DDH、严重骨缺损的处理及复杂的翻修手术,我们需要提高手术技术,包括如何解决软组织平衡、骨缺损、选用何种假体界面和固定方式等。通过学术交流、学术研讨等方式,分享手术技巧。在此基础上,提倡个体化、智能化手术。
个体化精准手术是骨科发展的一个方向。80年代初,国外一些公司建成了柔性加工生产线,由医生选择、确定假体各部分的尺寸,然后生产者按要求制作假体,这是定制型人工关节的早期形式。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得白癜风的原因北京看白癜风大概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