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血管健康很重要,它才是疏通生命的通道
2018-3-1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我国目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人数已超过了2.7亿,且患病率还在不断上升。除心脑血管疾病外,由动脉粥样硬化引发的下肢静脉血栓等疾病也在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血管健康,人才会年轻,否则,人也将随之衰老。可见,血管健康极其重要。
维护血管健康,疏通生命通道保健时报记者燕声血管是维持人体正常运转的必要通道,是给生命提供给养的重要器官,一旦病变会危及健康甚至性命,血管病变诱发的疾病常见的有房颤、下肢深静脉血栓、心梗、脑梗、动脉硬化性闭塞等。本医院的专家给大家科普一下相关疾病的防治知识。
谁更容易患房颤?康复中心主任医师胡菱说:心脏每次搏动都会将血液泵向全身,为组织和器官供应氧及营养物质。
心脏的活动受电活动控制和支配。正常情况下电活动起源于窦房结,向各部位传导,引起心脏各部位顺序且规律地舒缩。而出现房颤时,心脏的电活动不受窦房结支配,由心房内快速而杂乱无章的电活动取代,心室出现没有规律的收缩和舒张。房颤可诱发或者加重心力衰竭,引发心肌缺血。形成涡流,易出现心房内血栓形成,脱落后常会引起脑栓塞或其他外周血管栓塞。
较为公认的房颤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瓣膜性心脏病、心脏手术史、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年龄是所有房颤研究中公认的危险因素,60岁以上房颤的患病率逐渐增高;
性别方面,绝大多数研究提示男性房颤患者多于女性,也有研究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患病率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男性,可能超过男性;
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高血压病患者极易并发房颤;
糖尿病患者左房增大、冠心病及心力衰竭增多,因此房颤发病率增高,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更大;
肥胖与房颤的风险成正比,当身体质量指数BMI大于40时致房颤风险最高,为正常人的2.4倍;
高尿酸血症也是危险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永久性房颤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普通人;
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还是房颤的危险因素;
酗酒会诱发房颤,房颤发生率与饮酒量呈剂量依赖性,喝酒越多,发生房颤的几率越大;
剧烈运动也容易发生房颤;
遗传因素也要警惕。
下肢深静脉血栓易诱发肺栓塞康复中心主治医师靳沙沙说: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是临床中较常见的血管疾病,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而引起的肢体静脉高压综合征,属于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好发于下肢,多见于骨科大手术,如TKA(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HA(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等手术需要长期卧床的患者。静脉血栓形成有三大危险因素: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及血液的高凝状态。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为常见。
那么,哪些情况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呢?长期卧床、长途旅行、活动减少等原因导致血流缓慢;手术、创伤、感染等造成的人体创伤,可能导致静脉壁损失;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妊娠和产后,机体通常会处于血液高凝状态,易发生血栓。
此外,还有一些遗传性疾病,如先天性体内抗血栓物质少。深静脉血栓对人体最致命的危害是大块的血栓从静脉壁脱落经右心泵入肺动脉,以致堵塞肺动脉引起致命性的肺栓塞。
为了及早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医院常会对住院的高危人群,如脑卒中软瘫期、骨科术后等患者进行下肢静脉超声筛查及对症治疗。对于非住院的普通高危人群,如产妇生完孩子后要经常下床活动,如果不能下床活动,则应该让家人帮助活动腿部,每2小时左右活动1~5分钟可以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经常乘坐飞机或火车等交通工具长途旅行时,应该每隔2小时左右起来活动一下;在电脑前工作时,要经常起身活动。
预防心肌梗死从日常做起康复中心主治医师张卉说:心肌梗死关键在预防,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从细节做起。
1饮食宜清淡忌暴饮暴食,应戒烟限酒,少吃或不吃刺激性食物,不吃过多的动物脂肪及含胆固醇较高的动物内脏。
2用力不要过猛搬抬重物时必然要弯腰屏气,其生理效应与用力屏气大便类似,是老年冠心病人诱发心肌梗死的常见原因。
3白癜风最先进治疗方法白癜风光疗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