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治风寒湿痹关节痛

2016-12-1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风湿科疾病中,以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性关节炎等为多见,其主要表现,均有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于中医讲:肢节肿痛,屈伸不利,是因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脏腑经络气血为之痹阻,统称“痹病”。《济生方·痹》云:“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发病,多为肝肾不足、经脉失养,不荣则痛,又合风寒湿邪,外侵肌表,痹阻气血,不通则痛。外治贴敷法治疗痹病由来已久,《理瀹骈文》中讲“外治者气血流通即是补”,可见气血流通,经气流通于筋脉肢节,即开通了“痹阻”,又能濡养肌肉关节,是治疗关节疼痛的有效方法。更有文献研究表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经穴位贴敷后能明显减轻临床症状。如有遇寒加重,得温则减,怕冷恶风,重着麻木者,多为风寒湿邪,阻碍气血所致。这类患者多于秋冬天气转凉时病情发作反复,而入夏后稍有缓解。此类病症,运用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念,坚持三伏贴治疗,多有奇效。“三伏贴”起于清末,又名“天灸”,《张氏医通》录有于“夏月三伏”行“白芥子涂法”治疗“冷哮”,这是最早关于三伏贴的记载。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医学知识得到广泛普及,“三伏贴”又一次走入了人们的视线,被大众所熟知。所谓“三伏”,是一年中最憋闷湿热的一段日子,人体宜伏藏不宜走动,故称之为“伏”。于中医讲,即为“长夏”。长夏季是四季之外的第五季,不单是夏季的炎热,更主要的表现为湿热而闷,在五行属土,在五脏属脾,在五邪属湿。《素问·六节藏象论》王冰次注云:“长夏者,六月也。土生于火,长在夏中,既长而旺,故云长夏也。”就五行生克而言,更有“长夏胜冬”之说。三伏贴则正是借由一年中阳气最盛的伏天,外敷热药,行气活血,通络祛瘀,达到“冬病夏治”的目的。治疗时间头伏第一天,在每年农历夏至之后第三个庚日,一般而论,头伏十日,中伏十日或廿日,末伏十日。年头伏开始时间为7月18日,中伏开始为7月28日,末伏开始时间8月7日。每伏开始时连贴三天,如果中伏有二十天,便在第11天开始时再加贴3天,如此治疗连续三年。贴敷用药贴敷用药,多为热药。怕冷恶风,需温阳散寒,可用制附子、川乌、吴茱萸、肉桂;疼痛走窜,发无定处,需祛风胜湿,可用白芷、防风、羌活、独活;肢节重着,需祛湿行痰,可用白芥子、陈皮、胆南星、生半夏;屈伸不利,需行气活血,可用肉蔻、砂仁、延胡索、五灵脂;如果久病顽疾,关节僵涩不利,需破血行瘀,用地龙、全蝎、蜈蚣、乌梢蛇等虫类药物。以上药物,每味配合10g~20g左右,研成粉末,用姜汁或黄酒调和,用膏药贴敷于皮肤上。特别提醒:温热行瘀药多有毒性,虽然外用治疗安全性更强,但一定要依据个人过敏情况进行选用。贴敷位置有部分关节痹痛的患者会自行贴于关节疼痛处,即“阿是穴”。这样虽然可以局部疏解经络,温阳通脉,活血止痛,但还是需要配合腧穴,攻补相宜。一般痹病治疗的要穴多选“肾俞”和“脾俞”。脾主土,在时为长夏,在病邪为湿,合于肌肉腠理。肾主水,在时为冬,在病邪为寒,合于骨。两穴并用,可“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祛湿散寒,温肾健脾,调养骨肉。取穴方法“肾俞”和“脾俞”均在足太阳膀胱经上。脾俞为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各一个。肾俞为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各一个。可用简单取穴法:患者低头,颈部后方最隆起高处为第7颈椎“大椎”穴,一般来说可以用大拇指沿着脊柱走形,按照颈椎7段、胸椎12段、腰椎5段的顺序逐步往下推,可分别找到第11胸椎和第2腰椎。(或者先找到肚脐即神阙穴所在的位置,以肚脐为起点往两侧划1个圆,与脊柱正中线交点即为第2腰椎,即“命门与脐眼对”。)1.5寸的取法,可用横指同身寸,也叫“一夫法”。患者将食指、中指、两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为1.5寸。注意事项1、贴药时保证背部皮肤干燥,贴药后不可剧烈运动,以免汗液使膏药脱落。2、贴药当日禁饮酒、辛辣、海鲜、牛羊肉、蘑菇、芋头等“发物”,以免发生化脓。禁止冷水浴。3、贴6~8小时,老年人可适量缩短时间。4、如出现皮肤发红、瘙痒、灼热、刺痛等立刻取下;出现水泡切勿搔抓,如果破溃,请保护创面以免感染。







































白癜风的治疗
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jqkpg.com/zlff/45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