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盘坐的入门练法把大松大柔练得

2016-12-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杨式盘坐练法

盘坐是启动人体先天功能的有效练法。对于太极拳来说,盘坐的作用首先是有助于把大松大柔练得更好,练拳时,上肢动作想到盘坐的松柔,下肢动作想到桩功的松沉;其二因为盘坐有心静之法,能养胆足,在推手、散手时,无论何劲何力,都不至于迷乱。盘坐相对于变化多端的拳架动作来说,显得简单,容易做到心静体松,明显提高调心、调息的质量,为太极内功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此介绍的是杨式太极拳盘坐的入门练法。

一、开式左单盘与开式双盘(如图1):

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两手小臂(接近腕部的阳处)分别对应放在左、右足膝盖的阴处(内侧)。初练打坐之人,臀部宜加一片坐垫。双目微张,似闭还开,半开半闭地视若无睹。自然闭口,舌头轻微舔抵上腭,头正,后脑稍微向后收放,前额内收。背脊自然直立,大椎以上往上松(引领),大椎以下往下松沉,上下同时对拉放松,又微微伸展拔长,这就是虚领顶劲。意念从头顶、脸部(人在微笑时,神经自然会全部放松)、颈部、胸部、肩、肘、腕、手掌、手指、腹部、臀部、胯部、大腿、膝盖、小腿、脚面、脚底依次向下放松。初练者应记住呼吸时不可强使意念行气,过早追求气通大小周天是不好的。因为,行气须到相当程度才能练习,否则易生弊端。在心静体松的状态下,从平时习惯的自然呼吸进入到腹式顺呼吸(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凹陷),呼吸宜缓柔深长。对初练者,稍一上腿,踝、膝、胯三个关节便会痛得难受,但只要经过一段盘练,自然就会适应。待单盘练了几个月,肢体的筋、骨、肉松开后,可转练开式双盘。开式双盘即先将左脚外踝放在右腿上,再将右脚外踝放在左腿上。两腿交叉,架身而坐;手的放置如开式左单盘一样。

二、合式右单盘与合式双盘(如图3图4):

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双掌合十(两手的掌、指相对合拢),放近膻中穴,距胸前约一至二寸。手指往上松,肘底往下松。开始时,两手掌中的劳宫穴虚凹,通过缓慢的舒展松开,左、右手掌的劳宫穴相对凸起贴近。其余要领与开式左单盘相同。待单盘练了几个月,肢体的筋、骨、肉松开后,可转练合式双盘。合式双盘就是先将右脚外踝放在左腿上,再将左脚外踝放在右腿上,两腿交叉,架身而坐;手的放置如合式右单盘一样

---------------------------------------------------------------------

双盘腿的好处舒展经络,可百病不生

双盘,又称双跏趺坐,是修行者的标准坐姿,无论佛弟子还是外道都非常重视。气功家认为双盘使身体更稳固,便于长时间静坐;禅修者认为双盘使心定,并能引导气的上行下行;武术家认为对内功修炼很重要;医家认为舒展经络,可百病不生。而佛教密宗则认为可以使气入中脉,迅速入定。所谓“欲降服其心,必先降服其腿”。一位已经双盘三年的师兄说,自双盘以后,心更定,身体更好。

医家总结双盘:

1.双盘人人可练,即使60岁开始练起,也可在一年左右练成。如果30多岁开始练,用不了一年。

2.双盘练得不仅是筋骨,而是把经络全部打开。

3.如果练成,并每天坚持双盘坐20分钟,可保70岁登山如小伙。日常基本百病不生。

4.双盘练成后,打坐就不会再腰疼。肾气充足,甚至想弓着腰坐都不可能,气足的会把脊背顶的很直。

5.开始练几天之后,就会持续的腿疼,然后会腰疼。不练的时候也一直疼。

6.具体的练法是上座之前做些开胯运动,然后试着双盘,直到盘上,然后忍痛,直到时间越来越长。

7.练双盘,能迅速促进胃肠蠕动。即使饭后立即开练,20分钟后胃就全部排空了。

8.双盘不仅打开腿部经络血脉,而且会打开胯关节。

9.双盘的姿势其实脚踝压住了大腿内侧的大动脉,为了打通动脉,心脏会加大力量泵血,因而能打通腿部血脉。

10.在打通腿部血脉前,由于双腿动脉不过血,因此全身血液都集中在上半身,而此时心脏又在加大供血力量,因此,五脏六腑会得到大量的供血,迅速改善脏腑机能,并促进大脑供血。

----------------------------------------------------------

打坐盘腿练习方法——双盘(金盘、跌跏坐)

“双盘”盘腿对于“参禅悟道”,是最基本、并且很重要的功夫。能使人体上下气机贯通、经脉开通、改善人体体质,对打坐参禅的稳定并能更容易入静入定,都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双盘”盘腿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影响打坐参禅入静入定的情度,这对于一个“行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练习环节。并且在其练习过程很“痛苦”,丹经说“纵是铁汉也难熬”。为“打坐参禅”打好坚实的基础。为了更好的练习好“双盘”,具体方法如下:

在练习“双盘”过程中应当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

一、单盘:又叫半跌跏、金刚坐、如意坐。

初学打坐的人,一定要从单盘(半跌跏、如意坐、金刚坐)开始练起。“双盘”打坐是由“疼痛”开始的,原因是:练习者的下肢关节的韧带过于紧张所致。这个阶段的练习主要是“拉伸筋骨”,练习者要坚持住!其方法如下:

压腿俯身:

练习者调身、正坐好,进行自然的盘腿:左足跟紧抵会阴,右足放在左脚大腿上,右腿的膝关节可能是翹起,右手按住右腿的膝关节处,逐渐的施加压力,直到右腿膝关节贴到左脚上为好,之后身体慢慢的向前俯压,作叩拜状(如下面2图所示)。“循序渐进”千万不要把筋骨拉伤!左右脚每次各15分钟左右,3个月左右以额部向前俯身下压贴到坐垫为标准。(注意:单盘两足应互相交换练习)

二、“双盘”过渡练习:

单盘练习3个月左右,就要进行双盘的练习。双盘是由单盘过渡而来,在过渡中应采用如下的做法:

经过上述的锻炼,练习者的已经初步的具备了双盘的基础。但是,要想练好双盘打坐,还要进行双盘练习,在练习时,也应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要把筋骨拉伤!

在左右脚各练习“单盘”5~10分钟左右热身后:

1、前3个月的“双盘”练习,先以5分钟为度,到3个月时,能坚持15分钟;

2、3~6个月,能坚持30分钟;

3、6~9个月,能坚持45分钟;

4、9个月后,能坚持1个小时或以上。

如果“疼痛难忍”,可以持诵“儒、释、道”经典,既可分散注意力减少痛苦,亦可“法供养”以添福增慧,为修行提前准备“资粮”。

最好在每次练习中先左而后右,或先右而后左,因人而异。

以上方法的时间阶段适合30岁以下人,30岁以上则根据自身的体质需要而安排“时间间隔”。

以上是练习“双盘”打坐的基本方法原则,希望练习者在练习的过程中认真的体会。

------------------------------------------------------

练盘腿,呼吸更顺畅

  在我国北方,不少人习惯盘腿而坐。此外,某些运动也是以盘腿为基本姿势的。如瑜伽中的静坐冥想,就需要盘腿进行。所以说,这种坐姿对身体还是有一定好处的,比如它对保证顺畅呼吸就很有帮助。

  盘腿坐姿不像双下肢自然下垂的坐姿,它能拉近下肢和心脏的距离,不存在久坐引起下肢水肿的问题。而且,经常练习盘腿还能改善腿部、踝部、髋部的柔韧性,使两腿、两髋变得柔软,有利于预防和治疗关节痛。如果久练盘腿,则可以减少并放慢下半身的血液循环,这也就等于增加了上半身,特别是胸腔和脑部的血液循环。同时,这个姿势有利于端坐,能使呼吸系统不受阻,对顺畅呼吸很有帮助。

  尽管盘腿坐姿有很多的好处,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盘腿久了会引起血流不畅,导致双腿麻木,甚至引起“腓总神经麻痹”或“静脉血栓形成”。所以,在腿麻木时要赶紧停下来,活动一下。

  在刚开始练习时,要重点控制好盘腿的时间,一般以接近半小时为好,以后再循序渐进。当然,盘腿的姿势也很重要,刚开始可采取双下肢盘压在下面,以后再练习诸如瑜伽的单盘、双盘、散盘等姿势。▲

太极养生堂推荐阅读:

练太极有不得不来说说命门说说尾闾

杨氏太极拳修炼入门——命门松挺

“车轮两命门,一纛摇又转”太极拳势的主动与随动

知命门方可知太极

太极学堂

初学太极拳的关卡(难得有体悟的人写的好文)

练太极拳必须要说说命门说说尾闾

不少人说练太极拳必需“命门后突”,真的练太极拳需要“命门后突”吗?

练了几十年还不知道腰在哪里?两肾、命门及命门后撑的细致练法!

两肾、命门、丹田在太极拳习练方面的重要性

练好传统太极拳必须先有扎实的基本功!

太极拳秘传内劲基本功修炼法

太极拳的三大基本功“活臂”“动腰”“坐腿”详细讲解

杨建侯秘传太极拳内劲基本功修炼法

陈式太极拳基本功:8字圈

楊家秘傳太極-杨式太极拳基本功法

练习太极拳更要注重腰、腿基本功

太极拳入门

初学太极拳者必看内容

太极拳最重要的基本训练

基本功是练好太极拳的必经之路

《厂本太极拳谱》内并附阴符枪谱全文

太极拳的理论宝库-王宗岳

精校杨氏太极拳谱

古传太极秘术(收藏)

王宗岳太极拳行功解

杨式太极拳八门五步用功法和固有分明法

老拳谱上对太极十三势的解释

清代杨氏太极拳传抄老谱(收藏篇)

再读杨家太极老谱(杨氏太极拳拳谱)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

杨氏老谱秘传太极八法

杨健侯传田兆麟《杨氏太极拳老谱》

武式太极拳内功心法精要

太极拳老谱三十二解杨澄甫传

精校张三丰太极拳四要论

宋书铭秘传太极拳谱十篇

张三丰《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

宋书铭散手秘诀谱

学习

关于太极拳拳谱《周身大用歌》“喉头永不抛”释析

太极拳谱“乾隆抄本”原文及释文

影印版《杨家太极拳老拳谱》吴家藏本附文字版

《杨家太极拳老拳谱》吴家藏本

太极养生堂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北京最大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jqkpg.com/cjzz/41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