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医秘而不传的治痛验方,如今被挖掘衍生

2020-8-2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北京那所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杏林墨香

每天早7:00

推送中医药干货盛宴

//

喜欢就置顶我,方便您找到我

三两三

疼痛三两三

  全当归一两 川芎一两 金银花一两 穿山甲三钱 三七三分

  此药将酒一碗,水两碗,合煎取一碗半,分2次温服。服第1次约经4小时后,伤者必然大便,若便中带血不必惊讶,继续二煎服下,次日必渐能行动,再将原方配服1剂,静养2~3天即可。

归芎银花各一两,山甲三钱七三分;

活血通络止痹痛,轻重相伍道理深。

·

据宋孝志先生说,“三两三”是民间医生秘传镇宅之宝,无创作者和书籍流传于世,19世纪30年代民间医生袁国华先生在湖南宜章执业,与宋孝志先生性情相投,交往年余,因其年已古稀,没有著作,也不带徒,因恐家中密传良方失传,把“三两三”口传心授于宋先生。也有学者提出“三两三”出自河北名医宋向元先生。其源流所述不一,但是可以肯定,“三两三”多为民间秘方,一般掌握于铃医手中,草药医掌握的更多,其方剂大多都属于“各承家技,秘而不传”。

年宋孝志先生将其所继承袁国华先生的“三两三”经验整理刊载于《广东中医》,传下4首“三两三”验方。其后高齐民在继承总结宋孝志先生经验的基础上,据宋孝志先生口述又记录下4首未经临床广泛验证的“三两三’验方。此后近代诸多医家在此基础上化裁变通,将“三两三”经验广泛用于多种疑难杂症的治疗,临床疗效满意。

通经脉,活气血。风寒湿痹。

·

方中当归甘温而润,辛香善走,能补血行血;川芎辛温香窜,走而不守,《本草求真》有云:“养血行血无如当归,行血散血无如川芎”,二药合用,用量均大,功效倍矣。又用忍冬藤通经脉、调气血;穿山甲活血化瘀、搜风通络,通行十二经,引药直达病所,三七通脉行瘀、活血止痛,诸药相伍,共奏和血祛风、通络蠲痹之功。

·

张炳厚教授用此方加用桂枝解肌祛风、温通经络;白芍和血敛阴,一收一散,使表邪得解,里气得和,即为疼痛三两三。

并重用黄芪,不在补气而在通阳,黄芪升阳通阳,走而不守,尤能通达卫阳而固表,兼能利水消肿,与当归配伍旺气生血,固表御邪。

全方共奏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之功,治疗瘀血阻滞型的各种疼痛,尤其是风寒湿痹、胸痹,如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冠心病心绞痛等,症见肢体关节疼痛酸胀、痉挛麻木、厥冷僵硬、手足沉重、屈伸不利者,或胸闷心痛者。

风气胜者,首选防风祛风;寒气胜者,筋骨拘挛,疼痛尤甚,加用附子、川乌、草乌、干姜温经散寒;湿气胜者,重用白术健脾以祛湿痹而行津液;关节屈伸不利甚者加炙麻黄、炒白芥子;治疗各种痹证多加白花蛇、全蝎、蜈蚣、地龙、水蛭等虫蚁药。胸痹者去穿山甲、桂枝、白芍,易忍冬藤为鸡血藤。

[段昱方,赵文景.张炳厚教授应用三两三的经验.中华中医药学刊,,29(7):]

·

 案1痹证(张炳厚医案)

某某,女,37岁,职员,年11月6日初诊。5年前产后于室外劳作,遂开始出现双手指关节、腰背及髋关节酸胀疼痛,畏寒肢冷,逐年加重,劳累及受凉后疼痛加剧,伴关节僵硬、活动不利。平素经行腹冷痛,量少色黯有血块。查类风湿因子阴性,血沉54mm/小时,间断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弦滑。

西医诊断:关节痛原因待查;中医诊断:痹证。

辨证:气血两虚,风寒湿痹;

治法:益气和血,通络蠲痹;

方药:生黄芪50g,全当归30g,大川芎30g,鸡血藤30g,青风藤20g,海风藤20g,炒山甲10g,炙甘草15g,血竭面6g,制乳没各10g,川桂枝10g,杭白芍15g,全蝎3条,蜈蚣3条。7剂,水煎服,日1剂。白花蛇1条另煎兑服。嘱:避风寒、慎劳作。

年11月13日二诊:病人服药1周后,双手、腰背及髋关节疼痛明显减轻,小腿胫前疼痛,尿黄,夜半咽干。舌苔白中微黄,脉细滑。守方如前,加川怀牛膝各10g,生熟地各20g。14剂,煎服方法如前。

年12月11日三诊:服用上方1月,病人诸症基本缓解。嘱其继服上方,巩固疗效。

原按病人起病于产后劳作,为气血亏虚之时,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留于经脉,发为痹证。虽为风寒湿痹,但缘为产后中风,加之病程日久,故重在血虚,实为血痹。《内经》提出“血虚风扰,风血相搏”为痹证的发病机理,故治疗上老师以益气和血为先,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应用血分药多、量大的疼痛三两三加减,益气养血和血,通络蠲痹止痛。加青风藤、海风藤,取以藤达络之意;易忍冬藤为鸡血藤,同时加制乳没加强活血化瘀之功效。风寒湿痹最易久痹不已,内舍肝肾,肾不主骨,肝不养筋,故肝肾阴虚者常见,复诊时加入滋补肝肾之生、熟地以收功。[段昱方,赵文景.张炳厚教授应用三两三的经验.中华中医药学刊,,29(7):]

 案2胸痹(张炳厚医案)   

某某,男,72岁,退休干部,年12月21日初诊。病人冠心病史3年,半年前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仍感胸闷阵作,痛有定处,劳累及休息时均有发作,伴心悸气短,夜半咽干,手足心热,头晕目眩,动则喘乏,大便秘结。心电图:窦性心律,ST?T改变。舌淡黯有瘀斑,苔少欠津,脉弦细。西医诊断: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断:胸痹。辨证:气阴两虚,心脉瘀阻;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方药:生黄芪30g,潞党参30g,全当归30g,大川芎30g,鸡血藤30g,三七面(冲)3g冲,润元参30g,全瓜蒌30g,炙甘草15g,制乳没各10g,炒川楝10g,醋元胡10g,制水蛭3g,酥土元3g。7剂,水煎服,日1剂。嘱:注意休息,避免劳累、紧张、激动、饱食。

年1月4日二诊:服上药2周后,病人胸闷胸痛未作,乏力气短减轻,夜半咽干好转,气力增加,精神改善,舌淡暗有瘀斑,苔少,脉弦细。继用前方,加紫丹参30g。年3月18日三诊:服上方2月余,病人胸闷胸痛未作。心电图:窦性心律ST?T改变较前明显改善。嘱上方长期服用。

原按本例病人属恶化劳力加自发性心绞痛,病人患病日久,耗气伤阴,久病入络,气虚血瘀,阻于心脉。证以发作性胸痛,痛有定处当以血瘀为主;其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动则喘乏,为气虚之候;夜半咽干,手足心热,大便秘结为阴虚之象,故辨证为气阴两虚,心脉痹阻。方中三两三活血化瘀,共为君药;黄芪、党参补中益气,配元参、瓜蒌育阴软坚,共奏益气养阴之功;乳香、没药、水蛭、土元活血逐瘀;元胡、川楝合为金铃子散,行气止痛共为佐药。全方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瘀血得祛,心脉得通故获临床佳效。[段昱方,赵文景.张炳厚教授应用三两三的经验.中华中医药学刊,,29(7):]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选自《被遗忘的古方.1》/钟相根主编.—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2,由“杏林墨香”订阅号独家发布。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一切遵医嘱,切不可给自己妄下诊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jqkpg.com/zlff/109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