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鸭步需防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2017-6-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是小儿比较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是小儿骨科四肢畸形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导致儿童肢体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约个新生儿中,就有一个患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患病女孩明显多于男孩,比例大约为6﹕1。由于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出生时大多数无明显症状,常常是在孩子学会走路时才注意到,若不及时矫正以致丧失了治疗的最佳时机,最终将导致不可逆转的痛性关节炎、脊柱畸形和程度不同的终生残疾。所以,需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这样可达到满意的疗效。2岁以内的轻型患儿可通过使用支具或“人字石膏”固定来帮助康复。2-3岁以后脱位程度加重,骨与软组织的继发改变也较重,手法复位难以成功,应采取手术治疗。
裹“蜡烛包”,容易髋关节脱位
在北方,人们传统上喜欢将婴儿包得像一截直溜溜的蜡烛,俗称“蜡烛包”。其实,这是一种很不正确的处理方式。
孩子出生时髋关节的发育还不够成熟,所以在自然状态下,下肢是处于象青蛙腿一样的姿势,这样能使股骨头恰好处于髋臼中心。随着孩子的生长发育以及肢体活动,股骨头会刺激髋臼进一步发育,这样就不容易出现髋关节脱位。但是,如果用“蜡烛包”方法包裹捆扎婴儿,让孩子的双下肢被动处于伸直、并拢的体位,会使股骨头强行对在髋外臼外上方的发育不成熟处。当孩子大腿的肌肉纵向收缩时,可能将股骨头拉到髋臼的外上方,造成髋关节脱位。
所以,千万不要给小孩太多束缚,应当保持曲腿或者背在背上的体位。这样,即便是生下来就有畸形,这样弄一下,可能自己就好了。
走路像鸭子,千万不要当缺钙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以前的名字叫“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没有发病规律,跟遗传无关,仅跟人种有关,可谓防无可防,只能靠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在我国不属于新生儿筛查项目,加上小孩没有主诉能力,就只有靠的就是父母细心观察,在发现异常时及时检查。
如何来观察自己的孩子是否存在髋关节脱位呢?可以分年龄段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对1岁以下不太会走路的孩子,家长可以从孩子的体态发现异常。1.孩子的两侧下肢不等长,患侧较健侧肢体短缩;2.臀部、大腿皮肤横皱褶两侧不对称,患侧皮皱加深、明显增多;3.患儿会阴部增宽,双侧脱位时更明显;4.患侧常屈曲,不能伸直,且蹬踩的力量较健侧弱;5.屈曲膝关节是时膝盖高度不一致;5.牵拉患侧下肢时有弹响感或弹响声(切勿暴力牵拉)。6.正常儿童单足站立时,对侧臀部上提,患儿对侧臀部反而下降。7.7~8个月的孩子会满地爬,如果孩子爬不稳,总向一侧倒。
对1岁以上会走路的孩子,如果发现孩子走路总一瘸一拐,或者像鸭子一样两边晃动,也就是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信号。如果两侧髋关节都脱臼了,走路则向两边晃动,像走“鸭步”。如果一侧髋关节脱臼,则向一侧倾斜。但是,发生这种情况,很多家长单纯的以为只是缺钙,医院治疗,得到的回答也往往是“儿童缺钙”、“软骨病”或者“长大就好了”等等,不少小孩因此耽误了治疗时机。
在孩子不会行走时治疗完全不影响将来
医院骨科做B超,就能发现问题,并且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如果孩子还不会走路,通过石膏、支架就能帮助康复。治疗康复后,孩子将来走路正常,也不会在以后的生活中有什么影响。但等孩子会走路后,因行走等压力会让股骨头进一步“脱离岗位”,就只能通过手术复位治疗了。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治疗效果与年龄有很大关系,患儿在6岁以前如果能得到正确的治疗,大多数能治愈,如果超过8岁,关节病变已经很严重,治疗效果就不太满意。
特别提示
不管是采取保守治疗或是手术治疗,治疗后的护理与功能锻炼都是十分重要的,且关系到最终的治疗效果。医生的治疗只是尽力恢复髋关节的形态,而其功能的恢复主要靠家长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锻炼,需要家长耐心地配合进行术后的护理及功能锻炼,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北京最权威治疗白癜风医院哪家看白癜风的医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