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始6次全马6次PB无伤病与走跑姿势

2021-9-2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中国田径协会发布数据表明,年中国马拉松全年赛事场(路跑赛事人以上规模,越野跑赛事人以上规模),涵盖了含西藏在内的全国31个省、区、市的个城市,参赛人次近万,全程马拉松完赛近27万人次,产业规模亿。据报道,美国每年全程、半程马拉松达0余场,完成各种跑步活动的人数为万。日本参加各类跑步的总人数接近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年世界卫生组织将于年5月20日在瑞士日内瓦举办一次重大健康促进活动,所有人可自由参加这个3公里、5公里或8公里的步行或跑步活动。

快走、跑步作为世界卫生组织大力倡导的益于健康的“身体活动”之一,正受到人们广泛重视。但是,事实上,参与快走及跑步的很大部分人都不同程度有伤病现象,有调查指出80%以上的跑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过伤病,这提出一个如何科学锻炼的问题。

作者60岁开始参与马拉松锻炼,共参加6次全程马拉松比赛,依次是:年6月27日张家口康保马拉松,成绩5小时25分;年9月20日北京马拉松,成绩4小时22分;年1月2日厦门马拉松,成绩4小时5分;年4月3日巴黎马拉松,成绩3小时58分;年9月17日北京马拉松,成绩3小时57分;年9月17日北京马拉松,成绩3小时55分(其间还参加了5个半程马拉松)。这表现出年龄越来越大,成绩越来越好,6次全马,6次个人最好成绩(目前中国60-64岁年龄段的最好全马成绩是2小时57分钟,作者马拉松成绩比起这些优秀选手来差距较大),但总结循序渐进的科学锻炼方法,对快走及跑步锻炼还是有参考价值。

作者在三年多跑步锻炼与马拉松比赛中,没有伤病,没有撞墙或特难受的时候,比赛成绩越来越好,每次全程马拉松比赛中,总是后半程比前半程快些。之所以会这样,作者最大的体会就是锻炼与比赛都必须讲究科学方法,科学方法的核心就是“循序渐进”。作者在学习、分析、反思那些通过书籍、跑步俱乐部、专家讲课、跑友交流、媒体资料等渠道获得的各种跑步方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践体会,总结了一些跑步要领,名之曰“走跑姿势法”。走跑姿势法突出特征是:上肢平稳得像走,下肢灵活得像跑;主要口诀是:一张一弛、一前一后、一快一慢、一高一低、二大二小、二吸二呼.....(待完善)。

一张一弛:总体要有一张一弛的节奏感。

在左右脚完成“着地与悬空”这样每个周期动作中,也是神经系统及肌肉系统的紧张与松弛的周期过程,都需要体现用力与放松这样突出的一张一弛的节奏,总体体现节奏感,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单一周期的能量消耗,让体内储存的能量逐步释放出来,持久地跑步。这里说的节奏感与节奏跑不一样,节奏感不仅是一种技术动作或技术方法,它更是有关意念、神经和精神方面的感受。节奏感是马拉松跑的意念核心(平时快走、跑步等)。

一前一后:上肢要稍前倾一点,脚着地点要稍靠后一点。

上肢要与地面垂直线形成大概5-10度的夹角,而不是较多教科书等材料里讲的身体要正立挺直;跑步时人体产生的作用力只有向前的力才有效,上肢前倾,就能利用人体重力的向前分力,利用惯性向前。脚着地点稍靠后一点,不可在身体重心垂直线之前,这不仅能帮助上肢前倾,更能较好解决脚着地部位问题,避免脚后跟着地形成的制动作用,从而缓解对膝盖等部位的冲击力。同时以腰髋为支点,通过髋部运动来带动腿部,用核心力量驱动下肢,而不只是腿部力量。大腿部更多的向前而不是向上。着地点靠后是马拉松跑的技术核心。 

一快一慢:脚着地的趴地动作要快,每次跑步开始阶段要慢,或者说要前面慢。

一般人整个跑步时间的55%-75%都是脚与地面接触时间,腾空时间较少。脚着地的趴地动作快,脚又能很好地弯曲、柔和而弹性地缓冲地面反作用力,这样既能分解反作用力、避免局部受伤,又能减少触地时间,进而提高腾空时间与触地时间之比。提高腾空触地比,即腾空时间与触地时间之比,是提高速度的关键。每次跑步前面慢,是因为身体各部分器官需要时间唤醒,需要循序渐进地让它们进入高强度工作状态。前面慢可以量化为每次跑步前10%的时间或距离应当是当次活动整个时间或距离中速度最慢的部分。。前面慢是马拉松跑的策略核心。

一高一低:大腿向前抬起要相对高,身体重心要相对低。

大腿向前抬高,才能有基本必要的步幅,同时为提高步幅提供基本保障。大腿向前抬高与向上抬高是有区别的,向前抬高大腿,带动小腿自然落下,而不是靠甩小腿拉动大腿,后者是膝盖病的主要原因。同时,尽量使身体重心低,重心振幅控制在7厘米以下,可以减少垂直方向的无用功。

二大二小:步频相对大(高),步幅相对小;后蹬时两大腿夹角要大,后蹬角度要小。

步频以每分钟次为基准,依据各类具体情况在正负10次范围内变化;步幅相对小,以每步90-厘米为基准,依据运动水平及各类具体情况而变化。无论运动能力大小还是跑得快慢,都相对固定跑步步频,也就是大概每分钟次,改变的只是步幅大小。个人计划跑得慢点,就步幅小点;跑得快点,就步幅大点,但频率都维持在每分钟次左右。同理,能力强的步幅大点,能力差的步幅小点,频率也都维持在每分钟次左右。由于步频的提高范围相对小,步幅的提高范围相对大,所以速度的真正提高还需要靠提高步幅来实现。后蹬时两大腿夹角要大,后蹬角度要小。步幅要提高,必须增大两大腿之间的夹角,同时使后蹬瞬间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充分伸直,与小腿、大腿和腰部形成直线,让地面对人体的反作用力最高效地转为水平方向的最大动力。后蹬角度是小腿与地面的夹角,越小产生的水平速度就越大。

二吸二呼:连续吸气两次、呼气两次。

采用腹式呼吸的顺呼吸方式,在一个完整的周期内,连续吸气两次,其间腹部用力扩张腹肌,尽量吸得越深,之后连续呼气两次,呼气时再将肌肉收缩。全程跑步呼吸期间口部微开或小半开,冬天舌尖轻轻顶住上腭,让冷空气经过口腔加温。这里与一般腹式呼吸法不同的是:连续吸气两次再连续呼气两次,这样能减少胸部起伏次数,单周期内充分吸够氧气。特别要注意呼气,只有上次呼出量相对大了,肺内残余气量少了,下次吸入肺部的新鲜空气才多。跑步强度的大小与消耗氧气的多少成正比,跑得快,机体的耗氧量增大,氧气进入血液,血红蛋白将其带至肌肉群,使其产生运动动能,然后再通过肺部将二氧化碳排出,呼吸强度因此也增大。体内不断累积二氧化碳,如不及时充分的排除它,会造成脑部缺氧,出现头晕、乏力现象,有意识可控地深度呼吸,能缓解这种情况。

除自己总结快走与跑步方法外,跑友就是老师,看看周围跑步的人,有跑得好的,他们都是老师,学习其长处;跑得不规范的,要看他的姿势哪里不对,提醒自己要注意。

无论是跑马拉松还是健身快走,目前都有很多人诉说时有伤痛,特别多的是膝盖痛。作者认为目前在快走和跑步圈内普遍存在三大问题:1)认为快走、跑步是天生本能不用学的观念问题,2)脚着地点偏前、小腿带大腿和髋关节僵硬的技术问题,3)快走、跑步均前程快后程慢的策略问题。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对减少或避免伤病,提高运动效果肯定是有好处。希望本文能对各位跑友、走友解决这三个问题有参考作用。

附一:马拉松伤病事件

据报道,年4月22日伦敦马拉松一名29岁的参赛选手在赛道22英里(约36公里)时倒地,不治身亡,据悉,这是伦敦马拉松38年历史中,发生的第12次选手死亡事件。年港马在全程设置了42个急救站,但依然有31名重症跑者送院治疗,其中3人生命垂危。年港马有名跑手抽筋及不适,24人送院,其中两人情况严重。年港马有超过1人受伤,40人送院,2人生命垂危,其中1人不治身亡。香港马拉松(港马)从年之后的6届比赛,已经“夺走”了4位跑者的生命。最严重的伤亡情况发生在年,由于空气污染严重,当日有4多人抽筋及不适,22人送院,其中一位33岁的男性跑者不治身亡。

年—年郑开国际马拉松赛,现场累计共救治患者例,其中男性例(88.80%),女性例(11.20%),发病赛段主要在20~35km之间例(76.00%);非专业运动员发病为主例(99.54%),发病年龄在16~45岁为例(87.11%)疾病种类内科以水电解质紊乱居首位例(20.18),外科以肌肉韧带损伤居多为例(33.00%)(来自岳俊伟等文章)。

年福州市国际马拉松,约1.5万人参赛,绝大部分为大众选手。公告显示,赛事期间接受救治总人数人次(1人可多次接受救治)。其中肌肉痉挛人次,扭伤拉伤人次,关节疼痛37人次,腹痛呕吐16人次,脱水30人,休克2人,心跳骤停1人,其他不适47人次。医院治疗7人,其中死亡1人。在年长沙国际马拉松赛中,总共10名参赛者中有多人接受了医疗救治服务。年某地不到2万人的马拉松赛,居然有1万2千多人次出现伤病。

据统计,伦敦马拉松27年71万人完赛,8人死于心脏病,死亡率为1/,世界范围内马拉松比赛的死亡率是1/00。年纽约马拉松暨全美奥运选拔赛,曾多次获得美国马拉松、半程马拉松和两万米公路赛冠军的谢伊在跑到大约9公里时突然晕倒在地,医院急救,一个多小时之后他被宣布死亡。

附二:近年全国发生马拉松猝死事件

年1月21日,一名参加年港马10公里赛事的李先生在跑道上突然昏迷倒地,心跳骤停,医院治疗后情况危急,经过三日抢救,最终不治身亡。

年11月19日,重庆国际半程马拉松一名33岁首次参加半马比赛的男子在19公里处倒地,心脏骤停、呼吸停止,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年11月6日,新乡国际马拉松赛一名选手在2公里处倒地,虽经全力抢救仍然不幸离世。

年6月10日,北京灵山国际山地越野挑战赛中,一名50公里组选手在出发后14公里左右的位置发生突然性猝死。

年5月29日“丝绸之路”宁夏·银川国际马拉松半程赛中,跑者王某某在距离半程终点2.5公里处倒地,经现场救治、医院全力抢救后,于次日日上午8:10抢救无效死亡。

年12月10日,上午举行的厦门(海沧)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中,有两位参赛选手分别在距终点4.5公里处和终点处休克瘫倒在地,最终因抢救无效死亡。

年6月18日,在平谷金海湖举行的铁人三项赛上,一位38岁的女选手在参加体验组比赛的10公里赛事时,在终点前50米晕倒,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年4月10日,上午11点45分,杨凌农科城国际马拉松赛全程参赛者鲁某,在距20号医疗救护点(41公里)约米处突然倒地,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年12月20日的福州国际马拉松,参加半程赛的卢某出发至10.5公里后突然倒地,送医院后终告不治。

年12月5日深圳国际马拉松赛半程马拉松,姚某,男,33岁,在离半程马拉松终点米时突然倒地。15分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

年11月15日,上饶全国半程马拉松比赛,一名男子突然倒地,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年10月25日,合肥国际马拉松赛暨全国马拉松冠军赛中,一名30岁左右的男子在跑到终点时,突然倒地,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年1月25日的香港马拉松上,一名24岁的香港科技大学毕业生首次参加十公里赛,在距离终点仅数百米晕倒,最终不治身亡。

年12月13日,在珠海国际半程马拉松比赛中,一名30岁的男子参加半程赛约20公里处心脏骤停,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年7月19日的张家口·康保草原国际马拉松赛中,一名45岁男选手“蹭跑者”在半程赛道约18公里处突然倒地,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年5月25日,昆明高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21岁大一学生冯某在男子半程赛进行到1小时24分钟时出现步伐不稳情况,送医后抢救无效死亡。

年3月,苏州环金鸡湖半程马拉松赛,一名25岁女选手突然晕倒,经抢救一度恢复心跳,但最终还是不幸去世。

年,香港马拉松赛上,一名选手在跑过终点后晕倒猝死。

年,广州马拉松赛上,两名选手突发性休克,其中10公里选手陈杰经抢救无效死亡,5公里选手丁喜桥八天后因抢救无效死亡。

年,上海马拉松赛上,一名在读研究生在参加半程马拉松赛时突然倒地,医院救治后仍不幸去世,当时他距离终点仅米。

附三:部分数据图片

作者参加年4月3日巴黎马拉松,成绩3小时58分。

作者参加年北京马拉松部分参数:平均步长1米,平均步频步/分。

中国马拉松60-64岁年龄段最好成绩

杨崇俊

转载请注明:
http://www.jqkpg.com/yfzs/130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