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基座骨盆
2017-3-1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骨盆,这个人体的重要结构,人中完全正常的仅有一个,有时甚至连一个都没有,这不能不让人震惊。骨盆移位1~2厘米是十分常见的。人体的基座骨盆既然已经失常,就必然会给身体带来不良影响。有些看来很健康的人,其骨盆位置可能是不正常的。即使他们现在还未出现任何不适,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不正常现象则逐渐加重,最终必然导致疾病。
骨盆是由骶骨、尾骨和左右两块髋骨组成的。在4块骨骼之间有坚强的关节,并由韧带、软骨和关节连接在一起,由于长得像个钵,因此名为“骨盆”。其中,髋骨又由髂骨、坐骨和耻骨融合而成,而髋骨的前方在耻骨之间由软骨相连,称为耻骨联合,分娩时耻骨联合稍能松动,为胎儿娩出提供了条件。骶骨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尾骨包括4~5块尾椎。骶椎和尾骨借韧带连接成骶尾关节,此关节活动性很大,在分娩时尾骨可以向后移动使骨盆出口的前后距离增加,有利于胎儿的自然分娩。在两髋骨与骶骨的耳状面之间形成骶髂关节,此关节活动范围甚小。骨盆各部之间有两对坚实的韧带,一是连接骶尾骨与坐骨结节之间的骶结节韧带;另一个是连接骶尾骨与坐骨棘之间的骶棘韧带。正常情况下的骨盆几乎没有一点活动度,只有在全身运动时稍有一点活动,但对调节人体脊柱平衡和稳定有重要作用. 骨盆底座平衡的意义 骨盆是整条脊柱的底座,它平衡与否对脊柱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当人体直立时,骨盆向前倾斜,形成正常的倾斜度。当骨盆倾斜度发生改变时就会影响脊柱在矢状面的重力传递线。倾斜度增大,重力前移,脊柱势必前倾。如欲保持脊柱平衡,腰椎必须增加其前凸弓的角度;反之,倾斜度减少,易致脊柱腰段产生代偿性后凸,表现为正常的前凸减少。因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旦骨盆平衡失调,它不但直接影响脊柱的力学平衡系统失常,还会引起其他相关系统的病变。如心血管系统、胃肠系统等等的病变等。由此可见,骨盆平衡对人体的平衡系统有重要的作用。 骨盆倾斜度过大是由于在骨盆的形成和发育成熟过程中遗传基因的决定性作用和外环境的影响而造成的。近年来我国正常产妇在产程中需纠正骨盆倾斜度的人数有所增加,而且纠正后可明显降低难产率。此种倾斜度的增大与女性在骨盆发育成熟阶段长期穿高跟鞋有直接的关系。此外,长期营养不良可致骨盆的结构和倾斜度的改变。因此为减少头位难产的发生率,保护母婴健康,在骨盆发育成熟阶段除应指导其加强营养,避免长期营养不良所致的骨盆结构和倾斜度的变化;还应指导其不宜长期穿高跟鞋;对骨盆倾斜度过大者于分娩前2~4周休息时及分娩期第一产程,应尽量采取半坐卧位,以增加胎头入盆的机会。 骨盆旋移是怎么回事 由于骨盆是脊柱的底座,是由两下肢支撑着,故在日常生活中因各种站姿或坐姿不良都会造成骨盆的倾斜或旋转移位,这种旋转式移位我们简称为骨盆旋移。当然,骨盆旋移也有先天性的,即出生分娩的时候,在母亲的产道里落下的骨盆旋转移位。有骨盆旋移者,一般在第4~5腰椎和骶骨至髂后上棘处,可触及紧张肌肉和突起的骨性物,多由骶髂关节错位或腰突症或腰椎后关节错位所致。表现为:腿有长短,且多有内旋或外旋;臀部和大腿后方或侧方肌肉紧张;腰易酸痛,类似腰肌劳损。 腰背部疼痛最为有关的是骨盆倾斜 会影响骨盆平衡的肌肉有三大群,第一群为腹部肌群与腰背肌群,第二群为骨盆与大腿之间的髂腰肌及臀肌,第三群是脊椎两侧连接骨盆的腰方肌。这些肌群都是支撑腰椎骨不可或缺的关键,扮演着既相互抗衡以维持平衡,又相互扶持以减少局部压力的双重角色。其中的平衡状态容易因个人不良姿势、动作不当的用力模式而受到破坏,一旦相互抗衡的肌肉出现不平勺刺,骨盆倾斜就发生了,腰背部疼痛也就难以避免了。骨盆矫正压揉法基本认识篇(一):病因全新理念——骨盆移位骨盆完全正常的人,千人难寻其一,这是事实。几乎每个人的骨盆都有不同程度的移位。骨盆的移位可使脊柱弯曲而压迫神经,结果使肌肉、关节和脏器发生功能障碍,使许多人烦恼的腰痛、肩酸以及其他内脏疾病,其根本原因就是骨盆移位。骨盆矫正压揉法是以骨盆为中心,矫正脊柱和全身骨骼,松驰肌肉和结缔组织,从而从根本上去除致病原因的治疗方法。这种方法博采众家按摩术之长,通过对骨骼的拔引矫正以及独特的垂直重压而达到复位固定的目的,从而大大提高了疗效,故取名“骨盆矫正压揉法”。无论是运动员还是书法家,其腰的稳定性比什么都重要。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听到这一类的话:“挺直腰板!”“没有腰啦!”“坏啦,腰断了!”古人用月字加一个要字作为腰字,想来也一定认识到腰的重要性啦。腰,的确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腰的基础骨骼是骨盆。骨盆是由三块骨,即左右髋骨、骶骨和尾骨组成的。然而,骨盆,这个人体的重要结构,人中完全正常的仅有一个,有时甚至连一个都没有,这不能不让人震惊。骨盆移位1~2厘米是十分常见的。人体的基座骨盆既然已经失常,就必然会给身体带来不良影响。有些看来很健康的人,其骨盆位置可能是不正常的。即使他们现在还未出现任何不适,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不正常现象则逐渐加重,最终必然导致疾病。骨盆矫正压揉法基本认识篇(二):骨盆矫正压揉法的特点骨盆矫正压揉法是从根本上提高自然治愈力的方法如果给骨盆矫正压揉法下个确切的含义,那就是,以患者的骨盆为基础,以髋关节和脊柱为中心,以软化肌肉和结缔组织为最大目的,设法将移了位的骨骼予以正常化并消除肌肉和结缔组织的紧张与僵硬,扩大各关节的可动范围的方法。它是矫正法与压揉法的结合。说得通俗点,就是骨盆错了位,就会引起髋关节移位,脊柱也会弯曲,血液循环也因受压而不畅,由此而导致各种各样的疾病。因此,就要矫正移位的骨骼。骨盆矫正压揉法不是对症治疗,而是对疾病的症状溯本求源,以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因。简言之,骨盆矫正压揉法就是“原因(根本)疗法”。所谓疾病,就是体内平衡被破坏的结果。人体具有能够把这种破坏了的平衡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能力,这就是自然治愈力或生命力。但是,当这种自然治愈力减弱时,就难以克服疾病的侵袭,疼痛就作为疾病表现出来。因此,如何提高已经减弱的自然治愈力就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骨盆矫正压揉法就是调动自愈力并提高其力量的最好方法。“因老化而无能为力”的结论为时尚早,骨盆矫正压揉法通过提高自愈力能克服老化问题。“因为是老化现象,恕我无能为力”。一位年近70岁的老人,去医院看病后,对得出的这个结论很不满意。的确,人一上了年纪,骨头和肌肉以及其他器官的功能也随之老化。但是,把痛和麻木以及其他症状都归于老化的原因,我们认为肯定为时尚早。为什么呢?因为接受骨盆矫正压揉法治疗的高龄患者,几乎都解除了疾病的痛苦。特别是像膝关节痛和坐骨神经痛这些老年常见病,也都治愈了。从骨盆矫正压揉法的角度看,年纪大了,身体却变得柔软了,治愈的可能性也就加大了。说“老化了,你的病不能治了”的医生,应当从此打消这种念头,不应当灰心,应当想到,若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法,肯定能解除他们的痛苦。这个方法还能改善体质,体质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我认为,出生时的骨盆的状态决定了体质,这是先天性体质。当然,后天的环境对体质也有很大影响,但我还是认为骨盆的移位直接影响着体质。用骨盆矫正压揉法调整移位的骨盆,任何体质都能得到改善。肥胖体质、瘦长体质、畏寒体质、内脏下垂体质、低血压或高血压体质、过敏性体质、糖尿病体质、虚弱体质、癌体质以及各种各样的无名体质等,都不必担心。应当承认,人与人之间是有个体差异的。能否改善体质,要看患者有没有自然治愈力。只要还存在自然治愈力,就有恢复的希望。那么,怎样才能调动残余的治愈力呢?骨盆矫正压揉法是最有效的方法。骨盆矫正压揉法是自然疗法中最理想的方法骨盆矫正压揉法属于自然疗法的范畴,是手技疗法(不用任何工具的治疗方法)的一种,以往的手技疗法都各有侧重,有的着重矫正骨骼,如脊椎矫正术、正骨术等,有的则重视对肌肉、皮肤、穴位的影响,如指压法、按摩法、点穴法等。骨盆矫正压揉法很像前一种矫正骨骼的方法,但注重的部位有所不同。如脊柱按摩法在矫正脊柱弯曲时,忽视了骨盆的移位,只把弯曲的脊柱作为主要对象医治。用这种方法治疗,即使脊柱暂时得到矫正,过一段时间,仍然还会恢复到原来的弯曲状态。正像柱子扶直了,地基仍歪着,房屋还会倒塌的道理一样。近来,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重视整体治疗的人,逐渐注重了治疗移位的骨盆,有的人还用压揉法来治疗。但是,如果认为仅矫正骨盆就可以了,那是不可全面的。即使是矫正了骨骼的移位,不解决肌肉和结缔组织的僵硬,不久,骨骼仍会回到原来的移位状态。骨盆矫正压揉法是矫正骨骼和影响肌肉的统一体,不是单纯的按摩术。按摩技巧是搓和揉,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在某一点施以垂直方向的重压是本法的一大特点。就是说,按照指压的要领,在压的同时进行搓揉,因此取名“骨盆矫正压揉法”。压揉法发挥着比指压加按摩更好的效果,这种方法能安全消除肌肉的紧张和结缔组织的僵硬,使肌肉恢复其柔软性,有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局部代谢的作用。这种相辅相成的效果正是骨盆矫正压揉法的绝招之一。骨盆矫正压揉法是安全的疗法骨盆矫正压揉法既是自然治疗法,也是自然防病法。它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手法对人体一定部位进行压揉,来提高人体自然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这种方法不需打针吃药,无任何副作用,只靠一双手就可治疗和预防多种疾病。在治疗过程中,术者可用手探摸患者肌肉的硬度和张力情况,用眼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和皮肤颜色,用耳听矫正音情况。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都是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现代医学是有局限性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病因至今还不十分清楚,也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这些患者经常靠服用安定剂来缓解症状。然而,这类药物如长期服用,很容易患神经官能症,重者甚至不能正常地生活和工作。医院治疗而无效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患者,骨盆矫正压揉法是能为您解忧的安全办法。骨盆矫正压揉法具有很好的预防保健等作用骨盆矫正压揉法不仅仅限于对病人的治疗,对某些疾病的预防、消除疲劳等方面也有很好的效果。(1)能消除疲劳,使身体感觉轻松,血液循环畅通,新陈代谢就旺盛,有利于疲劳物质的清除。许多人在受术时都有一种暖和、爽快和舒适的感觉。(2)能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因为这种方法能调动人体的自然治愈力,增强了抵抗力。(3)能增加身高,由于矫正了移位的骨盆,使僵硬的骶棘肌变软,恢复了弹性,各椎骨之间充分伸展,脊背伸直了,身高也就增加了。特别是儿童,表现的尤为突出。(4)具有美容作用。骨盆矫正压揉法能治疗皮肤的皱纹、疣、湿疹等,对白发、脱发、脚气、鸡眼等疾病也有一定效果。还能使女性的小乳房变得丰满起来。(5)能改善性功能。腰椎和骨盆有支配泌尿、生殖系统的神经通过,所以,骨盆矫正压揉法对性功能低下也有一定的改善和提高作用。(6)运动全身,保护心脏。它能使整个身体变得柔软,动作变得灵活。人们常说,体育锻炼对身体有利,然而,它果真是身体得到平衡的最佳运动吗?它适用于一切人吗?这的确是个疑问。而骨盆矫正压揉法则具有全身运动的效果,适用于任何人。骨盆矫正压揉法可以说是一种运动法,但它不是靠自己的活动,而是从别人的动作中得到运动。受术者几乎是处于睡眠状态,全身肌肉松弛。在矫正骨骼和压揉肌肉的过程中,就体力消耗来说,患者相当于跑了米。实际上,普通人如果跑了米,就会出现呼吸急促,心脏跳动加快。而此时的患者,心跳平稳,肌肉柔软,血液循环趋于正常,有的受术者甚至能入睡。所以说,骨盆矫正压揉法可使您在既没有加重心脏负担,又没有肌肉疲劳感的情况下,得到与跑米相同的运动效果,同时还矫正了移位的骨骼。骨盆矫正压揉法是具有戏剧性效果的方法所谓骨盆矫正压揉法的戏剧性效果,是指经过一两次的治疗使症状完全消失的现象。这种效果与年龄没有直接关系,与治疗者的技术优劣和症状的轻重也没有直接的关系,关键在于患者身体的柔韧性。身体柔韧性好的人,在进行矫正时,会发出清脆的矫正音。由于全身的肌肉和结缔组织本来就都具有柔韧性,矫正后,血液循环立刻得到了改善,于是病痛消失。一般来说,大约50人中就有1人可能收到戏剧性的效果。当然,年轻人的身体柔韧性好,收到这种效果的可能性也大些。下面摘录几例:T.U,男,6岁——脊柱侧弯,1次治疗后痊愈。K.A,女,21岁——呃逆,嗳气,面神经痛,1次治疗后痊愈。U.T,女,20岁——闭经,1次治疗恢复正常。S.E,女,30岁——头部振颤,1次治疗后症状消失。R.Y,女,32岁——痛经,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1次治疗后痊愈。S.M,女,42岁——声音嘶哑,发音困难,3次治疗后痊愈。腰背痛和手指麻木同时也有明显好转。S.J,男,43岁——腰痛5年,4次治疗后痊愈。同时,头痛、肩酸、腕麻木、脚癣等病也治愈。K.F,男,40岁——食欲不振,3次治疗后痊愈。同时,便秘、肩酸、视力模糊等症状也有明显改善。T.F,男,40岁——髋关节痛,背痛,胃炎,并伴有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综合征,1次治疗后痊愈。T.O,男,53岁——美尼尔综合征,1次治疗后好转。后来又连续治疗20次,再未复发。K.K,女,71岁——左耳听力丧失。1次治疗后听力恢复,睡前耳鸣和眩晕的症状也消失。某男,治疗20次后,15年的腹胀感消失。治疗6次后,痔疮有所好转。治疗7次后,7年的便秘症状有所改善,40次后痊愈。治疗8次,5年的腰痛病痊愈。治疗12次,15年来的肩、颈酸痛感减轻,5年来的坐骨神经痛略有缓解。治疗40次,坐骨神经痛消失。治疗12次,3年的肋间神经痛消失。治疗30次,肩背痛消失,支气管炎痊愈……骨盆移位是各种病痛的根源----经痛不孕症的元凶女性骨盆的构造与功能女性生殖器都在骨盆中,在其周围有结缔组织和肌肉支撑。骨盆好像一个没有底的研钵,由骶骨、尾骨及两块髋骨组成。每块髋骨又由髂骨、坐骨、耻骨融合而成。骨盆底下的部分叫骨盆底,子宫就在骨盆底附近。为了支撑子宫,子宫与骨盆壁间有四对韧带。骨盆底部的前后左右有许多肌肉群支撑,阴道、尿道、直肠在这中间穿过,有的肌肉能使阴道口、直肠和肛门收缩。妊娠时,骨盆内的子宫增大;分娩时,骨盆是婴儿通过的产道。因此,女性的骨盆比男性的宽而短。提到“经痛”、“生理期不顺”等问题,几乎绝大部分女性或多或少都有这方面的困扰,有的人干脆忍一忍就过去了,或用止痛剂来暂时纾解,也有人服用中将汤、四物汤,但改善有限。在我周围的一些女性朋友,其中有的人只要生理期来的时侯,整个人就瘫痪了,也有因子宫肌瘤、不孕症、习惯性流产而烦恼的。经痛与生理期的疑难杂症,难道真是女性的宿命.造成女性生理期不适,子宫病变的元凶,其实是变形移位的骨盆和腰椎,这个发现会令我们震撼。女性的身体构造比较复杂,所以包括日常生活的姿势不良,坐姿不正确,或者是摔跤、运动伤害、车祸,甚至是怀孕生产过程,都可能使骨盆慢慢变形移位,当然也有因先天遗传不良所致。骨盆一旦移位变形后,首当其冲的就是腰椎第一至五节以及腿部神经,其中第一节影响到肝脏、肾脏、卵巣、子宫及泌尿系统,第二节神经被压迫后可能引发子宫外孕等问题,第三节则与子宫肌瘤有关。易患妇科疾病的女性尤以右侧骨盆移位型(右髋关节紧张型)居多。骨盆就像是一栋房子的骨架,骨架歪了或变形了,住在里面一定不舒服。同样的,子宫、卵巢被挤在扭曲的骨盆里,当然也不舒服,而且还有泌尿器官、膀胱、肠子也都住在这个地方,只要其中一个器官受到挤压,其他的器官一定会受到影响,慢慢地生理期不顺、内分泌失调、肠子蠕动迟缓、膀胱频尿等症状都会逐渐出现。很多有严重经痛问题的女性,她们的卵巢和子宫的位置不正确,从X光片看出她们的骨盆整个是吊上去的,而且骨盆一边高一边低,导致脊椎被旋转错位。久而久之,扭曲的骨盆会使得子宫和卵巢受到压迫,这两个器官的机能就变得很脆弱,所以只要生理期一来有时侯,骨盆周围充血,经血无法顺利排出而阻塞腹膜,引起强烈的疼痛感,整个人就瘫了。骨盆pelvis骨盆pelvis由骶骨、尾骨和左右两块髋骨及其韧带连结而成。髋骨是由由髂骨、坐骨及耻骨联合组成的不规则骨骼。骨盆的关节包括耻骨联合、骶髂关节及骶尾关节。骨盆的主要韧带有骶骨、尾骨与坐骨结节间的骶结节韧带和骶骨、尾骨与坐骨棘之间的骶棘韧带。骨盆被斜行的界线(后方起于骶骨岬,经髂骨弓状线,髂耻隆起,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嵴到耻骨联合上缘连线)分为两部:界线以上叫大骨盆,又称假骨盆,其骨腔是腹腔的髂窝部;大骨盆参与腹腔的组成。界线以下叫小骨盆,又称真骨盆,其内腔即盆腔,前界为耻骨和耻骨联合,后界为骶、尾骨的前面,两侧为髋骨的内面、闭孔膜及韧带,侧壁上有坐骨大、小孔。盆部系指界线以下的小骨盆部分,它包括盆壁、盆膈和盆腔器官等,盆腔上口由界线围成,下口封以盆膈。盆膈以下的软组织称为会阴。小骨盆有上、下两口,上口又称为入口,由界线围线;下口又称为出口,高低不平,呈菱形,其周界由后方前为尾骨尖、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坐骨下支、耻骨下支、耻骨联合下缘。两侧耻骨下支在耻骨联合下缘所形成的夹角叫耻骨角,男性约为70~75°,女性角度较大,约为90~°。假骨盆与产道、性功能无直接关系。真骨盆容纳子宫、卵巢、输卵管、阴道及邻近的输尿管、膀胱、尿道、直肠等器官。人体直立时,骨盆上口平面向前下倾斜,女性的倾斜度比男性稍大。女性骨盆是胎儿娩出的产道,所以男女骨盆有着显著的差异。女性骨盆主要表现为:骨盆全形短而宽阔,上口为圆形,较宽大,下口的各径(矢状径和横径)均较男性者大,加之尾骨的活动性较大,耻骨联合腔也较宽,坐骨结节外翻,从而使骨盆各径在分娩时可有一定程度的增长。女性骨盆女性骨盆是产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胎儿经阴道娩出的必经之路,其大小、形状直接影响到分娩。因此,对其构造和特点,应有较清楚的了解。骨盆的组成一、骨盆的构成骨盆是由骶骨、尾骨和两块髋骨(由髂骨、坐骨及耻骨融合而成)所组成(如图)。骶骨与髂骨和骶骨与尾骨间,均有坚强韧带支持连结,形成关节,一般不能活动,妊娠后在激素的影响下,韧带稍许松弛,各关节因而略有松动,对分娩有利。两侧髂耻线及骶岬上缘的连线形成骨盆“骨盆界线”。该界线将骨盆分成上下二部,上为大骨盆或称假骨盆,下为小骨盆或真骨盆(简称骨盆)。大骨盆能支持妊娠时增大的子宫,但与分娩无关。临床上可通过观察大骨盆的形状和测量某些径线等,来间接了解真骨盆的情况。二、骨盆的关节(一)耻骨联合两耻骨间有纤维软骨联接。(二)骶髂关节位于骶骨与髂骨间,有宽厚的骶髂骨韧带连接。(三)骶尾关节活动性较大,分娩时可后移2cm,使骨盆出口径线增大。三、骨盆特点(一)骨盆四壁耻骨联合短而宽,耻骨弓角度较大,骶岬突出较小,坐骨棘平伏,骨盆腔呈圆筒形,浅而宽。(二)骨盆入口近乎圆形或椭圆形。(三)骨盆出口宽大、坐骨结节间距宽阔。骨盆腔骨盆腔为一前短后长的弯曲圆柱形管道,为便于了解分娩时胎儿在产道中的行经过程,现将骨盆的形状,按以下三个平面分别叙述(如图:骨盆腔三个平面示意图),由上至下为入口平面、中平面、出口平面。1、入口平面为大小骨盆的交界面(即盆腔的入口),呈横椭圆形,径线如下:(一)前后径为耻骨联合上缘至骶岬前缘中点距离,又称骶耻内径,平均长约11cm。(二)横径是入口平面最大径线,为两髂耻线间的最宽距离,平均约13cm。(三)斜径左右各一条,为一侧骶髂关节至对侧髂耻隆突间的距离,长约12.5cm。从左骶髂关节至右髂耻隆突者为左斜径,反之为右斜径。临床上以前后径为最为重要,扁平骨盆的前后径较小,将影响儿头入盆。2、骨盆中段中上段为骨盆腔的最宽大部分,近似圆形,其前方为耻骨联合后方的中点,两侧相当于髋臼中心,后缘位于第二、三骶椎之间。下段为骨盆的最小平面(所谓的中平面)系耻骨联合下缘、坐骨棘至骶骨下端的平面,呈前后径长的椭圆形。前后径约11.5cm,横径(坐骨棘间径)长约10cm。出口平面由两个以坐骨结节间径为其共同底线的三角平面组成。前三角的顶为耻骨联合下缘,两侧边为耻骨降支,后三角的顶为尾骨尖,两侧边为骶骨结节韧带。坐骨结节间径,即出口横径,平均长9cm。耻骨联合下缘至尾骨尖间距离为其前后径,平均长9.5cm。分娩时尾骨尖可向后移1.5~2cm,使前后径伸长至11~11.5cm。两侧耻骨降支在耻骨联合下方形成一接近直角的耻骨弓。由耻骨联合下缘至坐骨结节间径的中点称“前矢状径”,平均长6cm;骶尾关节至坐骨结节间径的中点称“后矢状径”,平均长9cm。临床上单纯出口平面狭窄少见,多同时伴有骨盆中平面狭窄。四、骨盆地骨盆地是指连接骨盆腔各平面中心上噗的假想轴线。此线上段向下向后、中段向下、下段侧向下向前。骨盆底骨盆底由三层肌肉和筋膜组成,它封闭骨盆出口,并承载和支持分腔内的器官。一、外层为会阴浅筋膜与肌肉组成,包括会阴浅横肌、球海绵体肌、坐骨海绵体肌和肛门外括约肌。均会合于阴道处口与肛门之间,形成会阴中心腱。二、中层为尿生殖膈,覆盖在耻骨弓及两坐骨结节间所形成的骨盆出口前部的三角平面上。包括会阴深横肌及尿道括约肌。三、内层称为盆膈,由提肛肌、盆筋膜组成,为尿道、阴道、直肠所贯穿。骨盆与分娩有什么关系?骨盆是女性阴道分娩胎儿的必经之途,它由骶、尾、髋骨构成、并由关节、韧带将它们连在一起。骨盆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宽大,对分娩关系不大(产科称为假骨盆);而其下部与分娩关系十分密切(称为真骨盆),所谓的“骨产道”即指这一部分而言。真骨盆根据它与分娩的关系又分为三个平面,即入口、中腔及出口平面。这三个平面都是比较狭窄的部分,分娩时胎儿可受到阻力,尤其中腔平面是最窄的部分。骨盆的大小及形状对分娩的难、易影响很大,它与产力及胎儿构成了分娩的三要素。正常的骨盆,如产力及胎儿无异常,胎儿很容易娩出。明显狭窄的骨盆,活的胎儿根本不能娩出。相对狭窄的骨盆,常需要决定于胎儿及产力情况。女性骨盆在解剖上如若宽而浅,就利于胎儿通过。但并非所有妇女骨盆的形状均如此。有的发育上有变异,类似男人型的骨盆,即骨盆深而窄,骨盆前后径相对长,而横径相对较短,胎儿就不易娩出。有的骨盆呈偏平状,入口前后径很短,胎儿就不能通过骨盆人口。但有的骨盆入口正常,中、下平面越来越窄,称为漏斗骨盆,亦会造成难产。某些情况下,由于骨及关节病变也可造成骨盆形状的异常,如因缺钙引起的佝偻病(骨软化症),它可以造成骨盆严重变形,变得十分小,胎儿根本不能从阴道分娩。偶有外伤造成骨盆骨折,日后发生畸形的,这些均可能造成分娩时难产。除非有明显的畸形,一般不能只从外形就准确地判断骨盆的大小。因此妇女怀孕后一定要做产前检查,实际测量骨盆的大小,必要时还需用X线来准确地测量骨盆的情况。参考资料:女性骨盆:腹直肌-大网膜-膀胱隐窝-回肠-股动脉和股静脉-髂腰肌-缝匠肌-阔筋膜张肌-臀中肌-臀大肌-股骨头-股骨头凹-圆韧带-坐骨-子宫-直肠子宫凹-尾骨-直肠-盆膈-闭孔内肌。腹直肌-大网膜-膀胱-股动脉和股静脉-髂腰肌-缝匠肌-股直肌-阔筋膜张肌-臀中肌-臀大肌-股骨头-股大转子-坐骨-子宫-直肠子宫凹-尾骨-坐骨肛门窝-直肠-盆膈-闭孔内肌,内侧部分-闭孔内肌,外侧部分。腹直肌-膀胱-股动脉和股静脉-闭孔外肌-髂腰肌-缝匠肌-股直肌-阔筋膜张肌-臀中肌-臀大肌-股骨颈-坐骨-子宫颈-子宫颈-坐骨肛门窝-直肠-肛提肌(耻尾肌,髂尾肌)-闭孔内肌,内侧部分-闭孔内肌,外侧部分。腹直肌-膀胱-股动脉和股静脉-闭孔外肌-髂腰肌-缝匠肌-股直肌-阔筋膜张肌-臀中肌-臀大肌-股骨颈-坐骨-子宫颈-子宫颈-坐骨肛门窝-直肠-肛提肌(耻尾肌,髂尾肌)-闭孔内肌,内侧部分-闭孔内肌,外侧部分。坐骨海绵体肌-球海绵体肌-阴蒂脚-阴道-尿道-前庭球(海绵体)-大隐静脉-股动脉和股静脉-缝匠肌-股直肌-股中间肌-阔筋膜张肌-股外侧肌-股方肌-臀大肌-大收肌-股骨-坐骨-坐骨肛门窝-直肠-肛提肌。骨盆(pelvis)的构造发布时间:-12-7阅读:骨盆pelvis由骶骨、尾骨和左右两块髋骨及其韧带连结而成。髋骨是由髂骨、坐骨及耻骨联合组成的不规则骨骼。骨盆的关节包括耻骨联合、骶髂关节及骶尾关节。骨盆的主要韧带有骶骨、尾骨与坐骨结节间的骶结节韧带和骶骨、尾骨与坐骨棘之间的骶棘韧带。网络转载!感谢作者贡献
哪家医院白癜风好治白癜风的医疗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