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碰硬以柔克刚更换人工髋关节材料这样选
2020-8-2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临床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488002.html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
医院主办中老年保健杂志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
关节假体材料的选择
撰文 孙伟
编辑 保健君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髋关节末期疾病的“终极”解决方案,目前临床上已经越来越多地用于治疗股骨头坏死。通过关节置换手术用人工髋关节代替疼痛且丧失功能的自体关节,能够解除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纠正关节畸形,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被认为是20世纪最成功的手术之一。在行髋关节置换术前,每位患者都会面临一个同样的问题:即使用哪种人工关节假体?的确,关节假体的选择在关节置换手术中至关重要,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术后效果和使用年限。
下面就和大家聊聊人工髋关节那些事。
何为人工髋关节?髋关节是人体最重要的关节之一,由两大部分组成:与躯干相连的部分叫“髋臼”,是一个圆形的“碗”;与大腿骨相连的部分叫“股骨头”,是一个圆形的“球”。髋关节的活动就如同球在碗里转动。人工髋关节就是根据人体髋关节的形态、构造及功能研制的关节假体,通俗地讲就是用人造的“碗”和“球”替代原来的髋臼和股骨头。关节假体一般由4个部分组成:髋臼杯、内衬、股骨头和股骨柄。
人的髋关节由于使用率高,所以相对其他关节容易发生退行性病变;另外,饮酒、使用激素类药物、外伤等原因可引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当髋关节疾病逐渐发展到症状严重、功能丧失的程度,须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即通过外科手术在大腿骨上端植入股骨柄,柄端有一个金属球即人工股骨头,在髋骨窝中粘牢一个髋臼杯,将金属球嵌在髋臼杯内衬中,用以代替已经退化或坏死的股骨头结构,恢复髋关节功能。
为什么要恰当选择人工髋关节?置换了人工髋关节并非一劳永逸。像所有机械产品一样,人工髋关节不能自我修复,具有一定使用寿命。特别是人工关节的承重界面,即“内衬”和“股骨头”,会随着患者运动而磨损。这种磨损以及磨损颗粒带来的一系列组织反应,是影响人工关节使用寿命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其实,对于人工关节的选择,主要是承重界面材料的选择,其磨损速度和情况决定了关节的使用时间和效果。若是承重界面磨损造成关节假体松动、脱位、感染、破碎等问题,患者将面临二次手术的风险。因此,恰当选择人工关节承重面材料至关重要。
图片由作者提供
人工髋关节承重面材料有哪些?人工髋关节“股骨头”和“内衬”常用的配合方式大致可分为“硬对硬”和“硬对软”两大类。
“硬对硬”主要包括两种形式1
陶瓷对陶瓷
CoC
优点:这种组合最耐磨,且使用寿命最长。
缺点:
一是有一定的破碎率,目前第四代陶瓷头碎裂发生率已显著降低至0.%,但内衬碎裂的发生率仍达0.%与三代陶瓷无明显区别。碎裂的发生与陶瓷本身的性质、假体安放技术、患者不正确或过量活动以及体重等因素有关。
二是少数患者会感觉到有“吱咯”样的异响。相关研究显示,在西方国家有较高的异响发生率,但在国内和韩国报道罕见,可能与东方人体重较轻以及术后高强度活动少有关。
三是这种假体价格较高。目前,陶对陶可以说是中青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最好的选择。
2
金属对金属
MoM
优点:这种组合可增加股骨头直径(最大可用48mm的股骨头),稳定性明显增加。
缺点:发生相关并发症的风险较高,最主要的是无菌性淋巴细胞血管炎相关病变、假体周围骨坏死以及潜在的金属离子毒性等,目前使用率已大大降低。
图片由作者提供
“硬对软”也主要有两种形式1
陶瓷对超高交联聚乙烯
CoXPE
优点:这种组合不容易发生异响和碎裂,脱位发生几率小,价格也比较适中。
缺点:耐磨性能不及陶对陶界面。但是,目前高交联聚乙烯的磨损率已经远远好于过去的普通聚乙烯,因此,可以作为中老年患者的一个较好选择。
2
金属对超高交联聚乙烯
MoXPE
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经典组合,在陶瓷材料出现之前一直广泛使用。
优点:价格便宜,金属头可以有更大的调整余地。
缺点:磨损率高,磨损速度约为陶瓷对高交联聚乙烯的2倍,使用寿命相对较短。不过,目前使用的金属股骨头和聚乙烯内衬在材料和工艺上都进行了很大改进,磨损率已大大降低,不失为一种物美价廉的选择。
如何选择人工髋关节?目前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超过90%的假体可有效使用20年以上。在选择人工髋关节假体时,并不是价格越高越好,应统筹考虑患者的经济条件、年龄、日常活动量、生活习惯、骨质状况和预期寿命等情况,据此选择最适合的人工关节假体。
最后,希望患者根据医生建议,综合考虑自身情况,做出最佳选择。
图片除署名外来自网络
下面文章您可能也会感兴趣,
点击即可阅读?
老张的股骨头坏死没开刀也不疼了?!怎么治的?
颈型颈椎病“初认识”
————这里是高大上的分割线————
专家简介
孙伟
医院骨关节外科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教授。医院冲击波医学负责人、骨坏死专业组组长。国际骨坏死与骨循环协会(ARCO)资深会员,国际医学冲击波学会(ISMST)顾问委员会亚洲唯一委员,医院学会冲击波医学委员会骨循环与骨坏死委员会主任委员、冲击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长期从事体外冲击波治疗骨科疾病特别是骨坏死的临床与科研工作。主持和主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卫生部部属临床重点学科及省部级课题多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文章余篇、国外SCI杂志发表50余篇,主编及参编骨科专著10余部,获中华医学奖二等奖。
编辑器关于股骨头坏死的各种蒙圈?不懂?疑问?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