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八十六桂枝附子汤治愈左侧髋关节至左下
2020-8-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医案八十六
本周与您分享的医案是:桂枝附子汤治愈左侧髋关节至左下肢反复疼痛两年,加重半个月;附子理中汤治愈胃脘部隐痛半年案
关键词:桂枝附子汤的核心方证是:肌肉疼痛;附子理中汤证;泽泻汤证
张某,男,52岁,退休。初诊日期:年6月8日。
主诉:左侧髋关节至左下肢反复疼痛两年,加重半个月。
现病史:患者既往常骑摩托车受风受寒达2-3年,以致患者2年前开始出现左侧髋关节至左小腿外侧反复疼痛,常隔日反复发作,未予治疗。近半个月疼痛加重,全天阵发性疼痛麻木,不能站立,不能上班,局部怕风怕冷,遂来我处就诊。
刻下症:左侧髋关节至左小腿外侧反复阵发性疼痛,主要以肌肉、肌腱疼痛为主,怕风怕冷,不能站立,胃脘部隐痛(半年病史),每日均发作,不能饮凉,喜热饮,口干,眼眶发胀,气短,全身乏力,汗多,眠差,入睡困难,纳差,看到食物即反感,大便成形,不干不稀,1日1-2次,无夜尿,小便黄赤。
查体:形体中等,舌淡红,苔黄厚腻,脉弦细。
方证辨证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说:“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笔者临床体会到桂枝附子汤的方证为:身体疼痛(酸重疼痛),局部怕风(恶风)、怕冷,阴雨天加重,严重者不能转侧,不呕,不渴,便溏,脉浮虚而涩。本案中患者左侧髋关节至左小腿外侧反复阵发性疼痛,主要以肌肉、肌腱疼痛为主,怕风怕冷,不能站立。符合桂枝附子汤的方证,故方证辨证为桂枝附子汤证。
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中寒治法》说:“附子理中汤,治五脏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笔者体会到附子理中汤的方证是:腹痛,腹中凉,喜温,下利,舌淡苔白,脉沉迟或迟细。本案中患者胃脘部隐痛,每日均发作,不能饮凉,喜热饮,纳差。符合附子理中汤的方证,故方证辨证为附子理中汤证。
诊断与治疗
诊断:痹症桂枝附子汤证附子理中汤证。
治疗:方用桂枝附子汤合附子理中汤。
桂枝18g,炙甘草18g,生姜18g,黑附片15g(先煎1小时)
大枣18g,党参18g,炒白术18g,干姜18g。
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早、晚温服。
二诊:患者诉服药7剂后左侧髋关节至左小腿外侧疼痛减轻70-80%,仍不能站立,胃脘部隐痛减轻,喜热饮,口干,眠可,纳差,头晕头胀,与位置无关,眼眶发胀,气短,全身乏力。大便1日1次,成形,舌胖,色淡红,苔黄厚腻,脉弦细。
方证辨证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说:“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笔者临床体会到泽泻汤的方证为:舌体肥大异常,头晕或头重,头晕与体位无关,脉弦沉。本案患者症见头晕头胀,与位置无关,眼眶发胀,舌胖,色淡红,苔黄厚腻,脉弦细。符合泽泻汤的方证,故方证辨证为泽泻汤证。
诊断与治疗
治疗:方用桂枝附子汤合附子理中丸合泽泻汤。
桂枝15g,炙甘草18g,生姜18g,黑附片15g(先煎1小时)
大枣18g,党参18g,炒白术12g,干姜18g,
泽泻30g。
水煎服,日1剂,分2次早、晚温服。
随访:14剂后患者左侧髋关节至小腿腹部疼痛已经痊愈,既往坐久了不能站立,现在能站起来,特别是患者既往不能上班,现在能正常上班,喜悦、满意之情溢于患者言表!头晕头胀好转,气短好转,胃脘部隐痛已愈,口干明显好转,全身乏力好转。
随访1个月,患者左侧髋关节至小腿腹部疼痛、胃中痛均未复发。
按语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说:“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桂枝四两,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甘草二两,炙”。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中说:“不呕不渴,里无邪也;脉得浮虚而涩,身有疼烦,知风湿但在经也。与桂枝附子汤,以散表中风湿。风在表者,散以桂枝、甘草之辛甘;湿在经者,逐以附子之辛热;姜、枣辛甘,行营卫、通津液,以和表也。”可见此方以桂枝散风寒,通经络,附子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二药相配,散风寒湿邪而止痹痛;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甘草补脾和中。五味合用,共奏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之功。清·徐大椿《伤寒论类方》中论述其组方结构说:“此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但彼桂枝用3两,附子用1枚,以治下后脉促、胸满之症;此桂枝加1两,附子加2枚,以治风湿身疼、脉浮涩之症。1方而治病迥殊,方名亦异,分两之不可忽如此,义亦精矣”。笔者临床体会到桂枝附子汤的方证为:身体疼痛(酸重疼痛),局部怕风(恶风)、怕冷,阴雨天加重,严重者不能转侧,不呕,不渴,便溏,脉浮虚而涩。本案中患者左侧髋关节至左小腿外侧反复阵发性疼痛,主要以肌肉、肌腱疼痛为主,怕风怕冷,不能站立。符合桂枝附子汤的方证,故用其解表祛风,除湿止痛。
附子理中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中寒治法》说:“附子理中汤治五脏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大附子,炮去皮脐人参干姜,炮甘草,炙白术,各等分,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不以时服;口噤,则斡开灌之。”此方是在伤寒方理中丸加附子而成。《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说:“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理中丸方,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四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倾,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明·吴山甫《医方考》中解其方说:“人参、甘草、白术之甘温,所以补虚;干姜、附子之辛热,所以回阳。”笔者体会到附子理中汤的方证是:腹痛,腹中凉,喜温,下利,舌淡苔白,脉沉迟或迟细。本案中患者胃脘部隐痛,每日均发作,不能饮凉,喜热饮,纳差。符合附子理中汤的方证,故用之温中散寒。《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说:“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泽泻五两,白术二两。上两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泽泻汤是治疗支饮眩冒的著名方剂,清·黄元御《长沙药解》中说:“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者。以饮在心下,阻隔阳气下降之路。阳不根阴,升浮旋转,故神气昏冒而眩晕。此缘土湿不能制水,故支饮上泛。泽泻泻其水,白术燥其土也。”笔者临床体会到泽泻汤的方证为:舌体肥大异常,头晕或头重,头晕与体位无关,脉弦沉。本案患者症见头晕头胀,与位置无关,眼眶发胀,舌胖,色淡红,苔黄厚腻,脉弦细。符合泽泻汤的方证,故用之利水除饮,健脾燥湿。
方证总结
桂枝附子汤的方证为:身体疼痛(酸重疼痛),局部怕风(恶风)、怕冷,阴雨天加重,严重者不能转侧,不呕,不渴,便溏,脉浮虚而涩。
附子理中汤的方证是:腹痛,腹中凉,喜温,下利,舌淡苔白,脉沉迟或迟细。
泽泻汤的方证为:舌体肥大异常,头晕或头重,头晕与体位无关,脉弦沉。
重磅!喜讯,喜讯!博士生导师何庆勇主任医师全国首批入室弟子招生
医话一:经方中的人参不是党参,更不是太子参——与国医大师金世元的谈话
医案八十五:经方以不加减为贵——甘草附子汤原方治愈双膝关节疼痛2年余案
医案八十四:经方治愈皮肤瘙痒、脱屑5年余,胸闷2周案
医案八十三:重剂经方愈怪病
以上内容来源于何教授新书《白天临证,夜间读书——方证辨证解伤寒》更多精彩尽在书中。
“白夜”系列一
《方证辨证解伤寒》
“白夜”系列二
《经方治疗疑难病实录》
另有新书可以加购!
淘宝等各大平台均可购买!
何庆勇教授简介
何庆勇,字鹏伟。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仲景国医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青年创新人才,中国荣耀医者,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北京市科技新星,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国家卫健委)。现工作于中国医院心内科。长年致力于仲景伤寒学说,笃尊汉唐古方,矢志于方证辨证,临证恒用经方或经方叠用而治今病,临证处方药味严格遵守《内经》“多则九之,少则二之”,临床处方平均药味仅3-6味,并且疗效显著。对运用《伤寒论》《金匮要略》《备急千金要方》等书的古方治疗临床疑难病症有较深的体会与丰富的经验,诊治患者遍及世界各地,多次获得年度患者满意奖。获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仲景国医临床精湛奖”,被北京、河南、南阳三地联合授予仲景国医十一大门人。兼任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金匮要略》课程授课老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常委。何庆勇主任医师首次较系统的提出了“类方一方证一主证”辨证新体系,易学易懂易用,深受广大学员欢迎。
先后主持或参加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项目等国家级课题11项,发表国家级核心期刊论文89篇,发表SCI文章20篇,独著或主编《白天临证,夜间读书——方证辨证解伤寒》《白天临证,夜间读书——经方治疗疑难病实录》《伤寒论钤法》等学术著作10余部。其中《白天临证,夜间读书——方证辨证解伤寒》《白天临证,夜间读书——经方治疗疑难病实录》出版1年内均已销售超册。已经申请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获得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在内的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5名。近年来受邀在全国各地就《伤寒论》《金匮要略》《备急千金要方》讲课或直播,累计听众数万余人次,被业内誉为“《金匮要略》《备急千金要方》临床研究第一人”。
国医大师路志正评价其为“生性颖悟,少负大志,及学岐黄,精研经方,诚杏林之中流砥柱也”“天机敏妙,博学好古之士也。”国医大师薛伯寿评价其为“谙熟中医经典,尤其对《伤寒论》的研究颇有心得。”“对经方,对《伤寒论》研究很深!”国医大师刘志明评价其为“博极群籍,雅好《伤寒》《金匮》之书,每每诊病,笃尊经方,详辨方证,凡有施治,悉本仲景,多应手而愈,如有神助,实为仲圣之力也。”
快来加入我们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