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载祥教授应用桂芍知母汤治疗顽痹经验举隅
2022-7-2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桂芍知母汤出自《金匮要略卷上: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史老师临床常用本方治疗各种痹症表现为关节肢体肿痛痛、活动困难者,根据感受邪气种类、受邪部位、寒热、兼证之不同,加减用药,每每取得良效,现试举数例如下。
案一强直性脊柱炎
苑**,男,44岁,年4月17日初诊。患者自年起骶髂关节疼痛,并逐渐加重。年在医院就诊,髋关节x片提示:骶髂关节间隙变窄、融合。HBL-B27(+),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曾注射激素、口服甲氨蝶呤片,效果不理想,已停用。每于受凉、劳累后疼痛加重,持续数日至十余日方逐渐减轻,但平时仍有腰骶部隐痛、转侧不利。近三日疼痛加重,背部、腰骶部疼痛,僵硬,夜间痛剧,翻身困难,影响睡眠。舌暗苔薄,脉沉细滑。予桂芍知母汤加味:
桂枝10g,知母15g,赤芍20g,麻黄4g,
防风15,防己15g,炙甘草10g,川牛膝15g,
苍术30g,茯苓30g,巴戟天30g,生地20g,
细辛3g,青风藤15g,海风藤15g,穿山龙60g,
山甲珠10g,14剂,水煎服。
二诊年5月8日,诉服上方第一剂,次日即感疼痛有所减轻(原需持续数日至十余日)。现服完十四剂,疼痛明显减轻,僵硬感亦减,夜间翻身活动轻度受限,长时间站立或受凉后疼痛加重。上方加生黄芪、三棱、莪术、山萸肉益气活血。
三诊年6月23日,疼痛已十去其六,晨僵消失,夜间疼痛减轻,可安睡。询其十余年前有腰部外伤史,且常睡卧地板,有受凉史。在前方基础上细辛加量至6g,并加水蛭、补骨脂、鹿角胶补肾温阳活血,继服巩固。
按:本案患者强直性脊柱炎诊断明确,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基因、感染、免疫等因素有关,西医治疗主要是应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但该患者使用后效果并不理想,症状持续存在,且每于劳累、受凉后加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询其曾有腰部外伤史及反复受凉史,既有风寒湿邪伏于经脉筋骨,又有瘀血留著。结合现代病因辨识及舌脉分析,患者还存在脾肾两虚症候,故予桂芍知母汤通阳行痹,祛风逐湿,防己、苍术、细辛祛风除湿,茯苓、巴戟天、生地、山萸肉、补骨脂、鹿角胶健脾补肾、壮督除痹,穿山龙、青海风藤、山甲珠通络止痛。标本兼顾,驱邪兼以扶正,故能迅速改善症状。
案二风湿性多肌痛
宋**,女,60岁,年6月12日初诊。患者5年前冬季擦窗汗出受凉后,次日感双腿疼痛,屈伸困难,周身乏力,曾在外院诊断为“风湿性多肌痛”,予口服激素治疗,症状有所减轻。5年来口服强的松龙5mg/日维持并间断服用中药治疗,仍感乏力明显,以双下肢突出,并感疼痛、发凉、腿沉。无关节红肿变形。医院肌活检报告:选择性Ⅱ型肌纤维萎缩。类风湿因子(-),抗链“O”(-),血沉37mm/h。舌暗苔薄中抽,脉弦紧。辨为寒湿痹症,予桂芍知母汤加减:桂枝15g,知母20g,赤芍30g,麻黄6g,防风10,防己10g,炙甘草10g,干姜15g,苍术30g,附子10g,细辛6g,丹参30g,乳香4g,没药4g,当归15g,生石膏60g,怀牛膝15g。7剂,水煎服。
二诊6月26日。患者诉乏力显减,原仅能行走三、四百米即走不动,现可步行一千二百米左右。药后出汗增加,活动后双腿出凉汗,双下肢仍有发冷、沉重感。上方加生黄芪、桑枝、马钱子益气活血通络止痛。
按:患者5年前汗出当风,感受风寒湿邪,痹阻经络气血运行发为本病。患者体质偏弱,乏力畏寒明显,故桂芍知母汤中温热性药物均加大比例,以加强温阳散寒之力,佐以知母、石膏滋阴除郁热,合活络效灵丹加强活血通络。此外,给予马钱子粉0.6克/日冲服。马钱子苦寒,有毒,含有生物碱,主要为番木鳖碱(士的宁)及马钱子碱,有通络止痛、消肿散结之功。主治风湿顽痹、麻木瘫痪、痈疽肿痛、跌打损伤等。《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马钱子“开通经络,透达关节之功远胜于它药”。患者病程日久,症状较重,肢体无力、冷痛,故在原方基础上加马钱子以通络止痛、蠲除顽痹。
案三类风湿性关节炎
孟**,女,60岁,年3月17日。患者类风湿病史十余年,现周身关节疼痛,每于阴雨天气加重。晨僵显,晨起手指关节僵硬活动不利持续约一小时。夜间疼痛剧烈,影响睡眠。双手指节及髋关节微肿,皮温略高。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细。给予桂芍知母汤加减:桂枝10g,知母15g,赤芍15g,麻黄4g,防风15,防己15g,炙甘草10g,干姜10g,苍术15g,附子10g,生石膏60g,杜仲15g,丹参30g,当归20g,14剂水煎服。
二诊3月31日,诉晨僵明显减轻,从1小时减至20分钟左右,疼痛稍减,夜寐疼痛仍然。上方当归加量至30g,加乳香没药各6g,青海风藤各15g加强活血通络止痛。
此后以上方微做出入服至6月16日复诊,患者关节疼痛、晨僵基本缓解,唯天气变化时感关节隐痛。嘱继服前方巩固。
按:患者类风湿病史二十余年,关节肿胀、僵硬活动不利,属痹症,中医认为本病为风寒湿邪乘虚入侵关节筋肉经络而致,日久经脉气血瘀滞,疼痛明显、关节肿胀活动不利。故给予桂芍知母汤祛风除湿,通阳行痹,就诊时仍有关节肿胀微热,提示伏邪日久有化热趋势,故加生石膏清热育阴,病程日久,经脉瘀滞不通,疼痛明显,故又合用活络效灵丹加强活血通络止痛。
案四肩关节周围炎
杨**,男,72岁,年11月5日初诊,主诉周身疼痛10余年,加重一月余。患者年轻时长期从事野外工作,感受风寒湿邪,十余年来感周身肌肉疼痛,尤以双上肢为著,双手关节僵硬,屈伸不利,活动受限,左肩疼痛尤剧,手臂上举不能。夜间疼痛影响睡眠。曾自行艾灸,皮肤出水疱,疱破出水后疼痛可略减。舌紫暗,质胖大,可见齿痕,苔白腻,脉弦滑。予桂芍知母汤加味:桂枝10g,知母15g,白芍90g,麻黄4g,附子10g,防风10g,干姜10g,当归90g,秦艽15g,苍术30g,生石膏60g,细辛3g,姜黄10g。十四剂,水煎服。
12月10日复诊,周身疼痛十去其五,晨僵减轻,手指可自然握拳。在原方基础上随症微做加减出入,续服三个月,至年3月18日复诊,诉身体疼痛、上肢疼痛已缓解,手指晨僵明显减轻,活动改善,上臂可上举过头。嘱原方再进14剂后可停药。随访至今,身体。肩关节疼痛未再反复。
按:患者年轻时长期野外工作,感受风寒湿邪,当时气血充盛,未致发病,然病邪留伏体内,随年岁增长,正气衰退,气血渐行不畅,寒湿伏邪留滞经络,则加剧气血凝滞,疼痛日显。其自行艾灸后出水疱、出后痛减亦是寒湿之邪留著体内的一个佐证。因病邪日久,脉络瘀阻症状较重,尤以上肢疼痛、活动不利为重,故以桂芍知母汤为主方,合傅青主男女科中所载肩臂痛方,加补肾活血通络之品,服药四个月,化解十年顽痹。
案五膝关节退行性病变
患者郑*,女,65岁,年7月15日初诊。患者诉右膝关节疼痛一年,一周前吹空调后疼痛加重,关节屈伸不利,行走及受凉后加重。因受邀外出,但顷疼痛步履维艰恐难以成行。查体见右膝关节微肿,皮温略高,不红,活动尚可。舌质暗、胖,齿痕,苔薄白,脉沉细短。膝关节X线片提示:双膝关节骨质增生、退行性变。给予桂芍知母汤加味:丹参30g,当归15g,乳香4g,没药4g,炙甘草10g,桂枝10g,赤芍30g,知母10g,苍术15g,麻黄4g,炮姜10g,防风10g,防己10g,黑附片10g,生石膏80g,怀牛膝15g,穿山龙40g,十五剂,水煎服。
二诊年8月5日:诉膝关节疼痛较前明显好转。药后无胃部不适。舌苔薄,质暗,脉细弦。因准备外出旅行,处方粉剂:全蝎18g,蜈蚣6条,穿山甲18g,桃仁10g,红花10g,川楝子12g,炙甘草9g,川牛膝18g。上药共研末,分为12份,每服一份,日二次。
年8月19日:旅行已返京,告知膝痛基本缓解,外出时可参加一般活动,跟随团体行走,未引起疼痛加重。
按:患者因骨质增生疼痛临床常见,近期出现关节疼痛明显,加重始于受凉之后,。但观其疼痛急、关节肿胀、皮肤微温、屈伸不利,应是骨病基础上又感受寒湿之邪,导致了气血痹阻、郁而化热之变症,故治当先治标,先予以活络效灵丹配合桂芍知母汤,既去除陈伏于经络关节的寒湿之邪,加石膏清郁热散邪,又治以活血散瘀通络,故迅速起效、缓解疼痛。十五剂后,疼痛显减,伏邪已除,为外出方便改服粉剂,并重用虫类药物,配合活血之品以条畅气血、通络止痛、巩固疗效。
综上,史老师治疗肢体关节疼痛的疾病每喜用桂芍知母汤,本方立意攻补兼施、寒热并用,适用于感受风寒湿邪,正虚邪实,伏邪有化热趋势者,为寒热交错、虚实夹杂证,方中既有麻黄、桂枝、附子等温热药物,又有知母等凉药;既用防风、麻黄等祛风散寒以祛邪,又用芍药、甘草和营以利气血。临床可根据患者的虚实寒热情况加减化裁。如:
1、对于寒热交错证,如类风湿活动期见关节红肿发热者,加生石膏育阴清热。
2、本方活血之力不足,对于顽痹、血瘀证明显者,需加强活血化瘀,可合用活络效灵丹。
3、顽痹病程日久,多属虚实夹杂证,伴肝肾不足证表现。肝主筋,肾主骨生髓,肝肾不足则肢体关节疼痛甚至变形,治宜从调补肝肾培本入手。桂芍知母汤中缺乏补肝肾药物,故可加巴戟天、补骨脂、鹿角胶等益肾壮骨强督。
4、对于久病顽痹,可用马钱子通络止痛除痹。但此药有毒性,量不宜过大,内服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一般0.3-0.6克为宜,并需观察有无毒副反应。
5、病久气虚,可加生黄芪,此为取《妇人大全良方》中三痹汤之意,用治肝肾气血不足,风寒湿痹之虚实夹杂者,在补肾散寒,祛风除湿基础上加强补气活血、扶正培本。
6、病久入络,顽痹难除,可加虫类药物如蜈蚣、全蝎、水蛭等虫类药物搜风剔络、解毒止痛,常可获良效。
(贺琳整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