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科普知识

2020-9-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导语

年春节注定被历史铭记,全国人民度过了一个不一样的假期。这次事件的主角——新型冠状病毒。你了解新型冠状病毒吗?预防措施你做对了吗?怎样科学防控?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内容提要

一、新型冠状病毒基本知识

二、当前防控情况

三、防护知识

一.新型冠状病毒

(一)新型冠状病毒的起源

新型冠状病毒是以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从武汉市不明原因肺炎患者下呼吸道分离出的冠状病毒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WHO命名-nCoV。

很多野生动物都可能携带病原体,进而成为传播源。果子狸、蝙蝠、竹鼠、獾等是冠状病毒的常见宿主。推测武汉本次的新型冠状病毒自然宿主可能是蝙蝠,但是如何从蝙蝠传播到人,中间媒介是什么目前还不清楚。为了安全起见,大家千万不要吃未经检疫的野生动物、生鲜等食品,比如路边的生肉,不要为了「尝鲜」冒险。

(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流行病学特点

1、传染源,主要是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2、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也可经气溶胶传播。

(1)密切接触传播:触摸被污染的物体表面,然后用脏手触碰嘴巴、鼻子或眼睛,这些均为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

(2)飞沫传播

通过咳嗽或打喷嚏在空气传播,飞沫随着空气在飘荡,如果没有防护,非常容易中招。

(3)气溶胶传播

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老年人及其有基础疾病者,儿童和孕产妇。

4、新型冠状病毒虽然凶猛,但是也有弱点,包括:

(三)新型冠状病毒的临床表现及医学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肌痛和腹泻等症状。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

多数患者为中轻症,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2、影像表现:常见CT表现:单发或双肺多发,斑片状或节段性磨玻璃密度影(GGO)为主,其内纹理可呈网格状(铺路石征);沿支气管束或背侧、肺底胸膜下分布为主,空气支气管征;合并或不合并小叶间隔增厚,少数叶间胸膜增厚;极少数、少数伴胸腔积液或淋巴结肿大。

3、化验室指标

(四)如何区分普通感冒、流感和新型冠状病毒

二、当前防控情况

(一)国家及相关部门采取应急措施

武汉新冠肺炎发生后,疫情发展迅速,防控形势严峻。国家卫健委第一时间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同时,为防控疫情蔓延,全国31个省区市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响应”。(Ⅰ级响应是发生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省指挥部根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统一指挥,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应急处置工作。

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好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数据显示,截至2月17日,全国中医药参与救治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共计例,占比为85.20%。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地推动中医药及时全面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打出中西医结合救治“组合拳”,有效降低了轻症变成重症、重症变成危重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治愈率。

(二)最美逆行者

在这岁末年初之际,我们本该过着流光溢彩、欢歌达旦的日子,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让我们失去了我们所应该有的欢愉。一场疫情使得本该春风蓄意的大地变得冷峻,晴空万丈的天空变得凝重,充满暖意温情的人们之间也有了些距离。但是就在这样恶劣的情境之下,却依然有一批批逆行者涌现,他们选择暂别新春、家人、安逸,毅然决然的奔赴战场,只为守护着你、我、他。

逆行的院士们

除了我们的院士群体,还有更多的白衣天使、解放军、警察、火神山和雷神山的建设者等等,都在抗疫一线,默默付出,默默工作,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我们要学习他们的敬业奉献精神,树立远大的理想,坚持科学的态度,坚定必胜的信念,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迎难而上不畏艰险的人,做一个不怕牺牲锐意进取的人!中国加油!武汉加油!

(三)中国防疫措施及成果令世界震惊

1月28日,世界卫生组织的总干事谭德塞到访中国,称赞在疫情面前,中国政府展现出坚定的政治决心,采取了及时有效的举措,令世人钦佩!习近平主席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展示出卓越的领导力。中方公开透明发布信息,用创纪录短的时间甄别出病原体,及时主动同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家分享有关病毒基因序列。中方采取的措施不仅是在保护中国人民,也是在保护世界人民,他对此表示诚挚感谢。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展现出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对此表示高度赞赏。这是中国制度的优势,有关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他相信,中国采取的措施将有效控制并最终战胜疫情。

三、防护知识

(一)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疑似患者应采取的措施。

1、什么是密切接触者?

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即与病例发病后有如下接触情形之一,但未采取有效防护者:

与病例共同居住、学习、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触的人员,如与病例近距离工作或共用同一教室或与病例在同一所房屋中生活;

诊疗、护理、探视病例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与病例有类似近距离接触的人员,如直接治疗及护理病例、到病例所在的密闭环境中探视病人或停留,病例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其陪护人员;

与病例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人员,包括在交通工具上照料护理过病人的人员;该病人的同行人员(家人、同事、朋友等);经调查评估后发现有可能近距离接触病人的其他乘客和乘务人员;

现场调查人员调查后经评估认为符合其他与密切接触者接触的人员。

2、密切接触者应该怎么做?

密切接触者应进行隔离医学观察。

居家或集中隔离医学观察,观察期限为自最后一次与病例发生无有效防护的接触或可疑暴露后14天。

居家医学观察时应独立居住,尽可能减少与其他人员的接触。尽量不要外出。如果必须外出,需经医学观察管理人员批准,并要佩戴一次性外科口罩,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

医学观察期间,应配合指定的管理人员每天早、晚各进行一次体温测量,并如实告知健康状况。

医学观察期间出现发热、咳嗽、气促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者,应立即到定点医疗机构诊治。

医学观察期满时,如未出现上述症状,则解除医学观察。

(二)家庭防护三字经

(三)做好个人卫生与防护

1、科学做艾灸提高免疫力

艾灸可以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寒、防病保健、提高免疫力。常用穴位包括:

2、咳嗽和打喷嚏要防护。

在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袖口或屈肘将口鼻完全遮住,并将用过的纸巾立刻扔进封闭式垃圾箱内。咳嗽或打喷嚏后,别忘了用肥皂和清水或含酒精洗手液清洗双手。在公共场所,不要随意用手触摸眼睛、鼻子或嘴巴,不要随意吐痰。

3、避免与特定人群接触。

避免与涉武、涉湖、涉疫区等人员及有感冒或类似流感症状的人密切接触。另外,还要避免在未加防护的情况下接触野生或养殖动物。

4、肉类彻底煮熟后食用。

注意食品安全,处理生食和熟食的切菜板及刀具要分开,处理生食和熟食之间要洗手。即使在发生疫情的地区,如果肉食在食品制备过程中予以彻底烹饪和妥善处理,也可安全食用。

5、生鲜市场采购注意防护。

生鲜市场采购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预防。接触动物和动物产品后,用肥皂和清水洗手,避免触摸眼、鼻、口,避免与生病的动物和变质的肉接触,避免与市场里的流浪动物、垃圾废水接触。

6、正确佩戴口罩

(1)带什么口罩才有用

(2)如何正确佩戴

医用口罩

第一步:洗手,最好使用肥皂或消毒剂。

第二步:确认内外,鼻梁片外漏部分朝外,有金属条的一端朝上。

第三步:口、鼻、下巴罩好。

第四步:鼻梁片紧贴鼻梁。

N95口罩

第一步:向两边拉开口罩,使鼻夹位于口罩上方。

第二步:用口罩抵住下巴,带上口罩。

第三步:将耳带拉至耳后,调整耳带至舒适。

第四步:双手按压鼻夹,使鼻夹形状和鼻梁贴合。

第五步:检查密合性。

(3)使用过程中有“3个要点”

必须要在使用中避免接触口罩外面(污染面),戴前、摘前后、接触外面(污染面)后要洗手。

必须一次性使用,避免重复佩戴已使用过的口罩。

最好每隔四小时更换一次。

7、七步洗手法

(四)科学运动,提高免疫力。

康复医学专家特别制定了一套居家运动方案,重点是提高大家的心肺功能和自身免疫力,锻炼方法包括:(A)床上运动,(B)站位活动,(C)呼吸体操。

(A)床上运动

1.仰卧位双下肢交替支腿抬高

(注意在抬至最高点时加强踝背屈并保持8~10s,)

2.仰卧位双桥

(注意臀肌收紧)

3.仰卧位双髋摆动

(注意上半身紧贴床面)

4.俯卧位交替屈膝加踝关节屈伸

5.俯卧位手肘支撑体位转换

(B)站位活动

1.双手托天理三焦

2.前跨步双手上举

(注意以感受到前侧有拉伸感为度并在末端稍作停顿)

3.左右跨步双手上举

(C)呼吸体操

1.仰卧位屈膝腹式呼吸训练

2.仰卧位肩关节屈曲,髋关节屈曲腹式呼吸训练

(注意保持肩关节、髋关节、膝关节均屈曲90°)

3.俯卧位腹式呼吸训练

4.右侧屈肋间隙打开深呼吸(立位,斜跨步)

(注意保持骨盆于中立位)

5.左侧屈肋间隙打开深呼吸(立位,斜跨步)

6.立位胸廓旋转加深呼吸

在此提醒大家,提高免疫力不能一蹴而就,请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锻炼,一定是适当的运动。记住世界上最便宜的药最长效的疫苗就是科学的运动。希望大家保持良好的体魄,待到春暖花开时,一同拥抱春天!

转载请注明:
http://www.jqkpg.com/cjzz/109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