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痛点分布规律

2020-6-2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白癜风治愈要多久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1015/5762961.html

在针灸科,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其经常是腰腿痛最常见的主要病因。本病的发病率正逐年升高,给众多患者的身心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同时降低了总体的社会生存质量。而在中医的理解中,其发病与肾有着紧密的联系,无论从外感得病还是内伤所引起,皆以肾虚为主,同时与肝也有密切的关系,而跌仆闪挫、寒湿、湿热的病因都只是诱因而已。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位在腰,其病机为肾气虚损,筋骨失养,经脉闭阻,气血运行不畅,而出现不通或不荣,进而发生疼痛。此病同时与足少阴经、足少阳经、足太阳经、督脉、任脉和带脉等脏腑和经络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经筋病有着不可分开的关系,经筋应包含腰椎间盘组织,而经筋病的特点往往是疼痛伴活动受限,而腰椎间盘突出症容易出现的症状为腰部疼痛,甚者伴下肢神经放射样疼痛,且经常出现活动受限,这与经筋病不谋而合,故可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为经筋病的一种,故经筋病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有着紧密的联系。现代医学中则是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的内在病因是椎间盘自身的退行性病变。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组织中的含水量逐渐下降,从而使脊柱的受力异常、脊柱发生变形,还有不当的体育活动、吸烟、血管性疾病、糖尿病等因素也都能使椎间盘的供血发生变化,进而加速了退变的速度。而外伤、负荷过重和受寒也能诱发本病的发生。此外,本病与职业也有着密切的关联。其中第四、五腰椎和第五腰椎、第一骶椎的椎间盘发病率较其他部位要高。而其病变局部所发生疼痛的机理,现代学者认为与突出物对周围神经组织的物理刺激和由突出物所诱发的化学性炎症及自身免疫反应等化学因素有关。同时腰椎间盘突出症也会以某种方式造成腰部以下的肌肉、肌腱或筋膜等组织发生供血、代谢的失常,从而出现压痛点。目前,经筋理论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有着良好的指导意义,在运用针灸进行辨证取穴和以痛为输(即阿是穴)的治疗方法上做了完美的结合,在临床上使用这种治疗方式能最大限度的减少病人的痛苦,同时临床疗效较佳,进而成为了许多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但许多文献和报道在介绍使用压痛点的取穴方式时,没有详细或系统的描述压痛点或反应点所在位置的分布规律,仅仅介绍其治疗方面的疗效,使得临床运用时往往会因为时间和繁杂的诊疗,而遗漏许多反应点,对临床疗效产生影响。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过程中,如果能寻找到关键的压痛点或反应点,就能提高治疗的效果。对压痛点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而本篇论文在其基础之上,对腰椎间盘突出主要表现下肢疼痛的患者进行了更细致的查体,并在经筋理论的指导下,对56例病人进行了寻查压痛点的查体,并作出记录,最后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出以下在患者身上出现压痛点的分布规律:在腰部:(1)压痛点多出现在棘突下,棘突旁出现的比率相对偏低。(2)在第三至第五腰椎棘突下出现压痛的比率也比其他椎体出现的几率要高。(3)第五腰椎棘突下的压痛占所有椎体压痛之首,其百分比为68%。腰部以下:(1)压痛点多出现在肌肉的起点和止点处,大部分是点状分布.(2)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较长的肌腹或是肌腱边缘之间的压痛是呈线形分布。(3)而在大的肌腱则是成片状。压痛点多发生在经筋结聚的部位,如膝关节和髋关节的周围、臀腰部肌肉附着的部位等,两筋或三筋发生相交的地方其压痛点的出现几率较其他部位更高。同时发现腹股沟区出现了大量的压痛点,其原因多与下位腰椎间盘突出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现象较少文献提出研究,故本论文尝试以查体数据以进行合理分析。总结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压痛点规律,能使临床进行针灸时取穴更加方便、快速和准确,进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别名中医:腰腿痛,腰痛连膝,腰椎间盘突出症西医疾病分类代码骨伤科疾病,西医病名定义腰椎间盘突出症为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发病部位以腰4.5之间最多,腰5骶1次之,腰3.4较少见。腰椎间盘的组成:①软骨板:有上下两个,它与椎体紧密相连,实为椎体的一部分。软骨板下面有层骨板,两者负担较多的压力,②髓核:位于纤维环中央稍后,为乳白色半透明胶状体,富于弹性,占椎间盘的1/2~1/3体积,它四周被纤维环及软骨板紧密包裹。任何外力传到髓核立即被平均地分布到各个方向。③纤维环:是分层状,每层互相交叉成度角,有弹性。纤维环与软骨板经软骨细胞相连成30度角。在其边缘,纤维环由Shcupy氏纤维直接与骨板连接,故四周更结实。西医病因引起本病的主要病因是椎间盘本身退行性变,再加某种外因,如外伤、慢性劳损等。中医病因引起本病的主要病因是椎间盘本身退行性变,再加某种外因,如外伤、慢性劳损,以及风寒湿等邪气入侵机体等因素综合的结果。本病多见于壮年男性体力劳动者,以工人最多,易发于20~40岁之间。强度与传播发病率发病机理椎间盘是一个密闭的具有流体力学特点的结构。由于弹性容器内胶状流体的流动,可引起椎体间的摇椅状运动。椎间盘含有80%水分,它有可变性,可对抗椎体间的各种压力,保持着椎体间的分离并吸收大量的震动力,以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椎间盘、椎体后的小关节及各组韧带,将脊柱紧密相连,使脊柱有很好的弹性和稳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不断的遭受挤压,牵拉和扭转等外力作用,使椎间盘逐渐发生退化变性,髓核含水量逐渐减少而失去弹性,继之使椎间隙变窄、周围韧带松弛,或产生裂隙,形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内因。在突然遭受外力时,如弯腰负重下的旋转动作,使纤维环外部纤维承受过大张力而断裂,致椎问盘向后外或后侧突出;或因腰部受凉,腰肌痉挛,促使已有退行性变的椎间盘突出。突出的椎间盘可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脊髓,使之发生水肿、充血、变性,日久与周围组织粘连,从而出现神经根激惹及功能丧失表现。中医诊断1.气滞血瘀:患者一般可有明显外伤史。伤后即感腰部不能活动,疼痛难忍,脊柱侧弯。腰4.5或腰5骶1一侧有明显压痛点,并向下肢放射,咳嗽加重;后期可见下肢疼痛麻木,甚至肌肉萎缩,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舌质紫暗,脉涩弦数。此为受伤后,气血瘀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2.风寒湿:无明显外伤史,病因不明显,逐渐感到腰部伴下肢重着疼痛,转侧不利。渐渐加重,脊柱侧弯,亦有椎旁压痛及放射痛。遇天气变化时,疼痛加重。苔白腻脉沉缓。此属风寒湿之邪所致。3.肾虚:患者素体禀赋不足,或长期患有慢性病,以致肾脏精血亏损,无以滋养经脉,出现腰腿疼痛,酸重无力,缠绵数年,时轻时重。属肾阳虚者,伴有畏寒肢冷,面色浮白,尿后余沥甚则不禁,气喘;属肾阴虚者,多有头晕目眩,耳鸣耳聋,面部潮红,口干咽燥,五心烦热等。西医诊断标准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1.有腰部慢性损伤史。2.腰痛伴坐骨神经痛。3.腰椎侧凸畸形,生理前凸消失,活动受限,棘突旁具有压痛并放射至下肢。4.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屈颈试验、颈静脉压迫试验、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5.神经系统检查示膝跟腱反射异常,下肢皮肤神经节段分布区感觉过敏或迟钝,踇趾背伸或跖屈力减弱。6.X线平片可见椎间隙变窄、椎缘增生,脊柱侧凸,前凸消失,并除外其他疾病。脊髓造影可见硬膜前方有压迹缺损。7.CT扫描、MRI提示椎间盘突出。发病病史有腰部慢性损伤史。症状体征1.腰痛伴坐骨神经痛。2.腰椎侧凸畸形,生理前凸消失,活动受限,棘突旁具有压痛并放射至下肢。3.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屈颈试验、颈静脉压迫试验、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4.神经系统检查示膝跟腱反射异常,下肢皮肤神经节段分布区感觉过敏或迟钝,MU趾背伸或跖屈力减弱。体检1.腰椎侧凸畸形,生理前凸消失,活动受限,棘突旁具有压痛并放射至下肢。2.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屈颈试验、颈静脉压迫试验、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3.神经系统检查示膝跟腱反射异常,下肢皮肤神经节段分布区感觉过敏或迟钝,MU趾背伸或跖屈力减弱。电诊断影像诊断1.X线平片可见椎间隙变窄、椎缘增生,脊柱侧凸,前凸消失,并除外其他疾病。脊髓造影可见硬膜前方有压迹缺损。2.CT扫描、MRI提示椎间盘突出。西医鉴别诊断一、腰椎结核:腰痛可伴发坐骨神经痛,常有全身症状,持续进行,血沉增快,下腰部可触到冷脓肿。X线片显示椎间隙模糊、变窄、椎体相对边缘有骨质破环。二、腰椎椎管狭窄症:该病所表现的坐骨神经受累不明显,感觉减退不明显,肌力减弱也不多,神经区域分布不典型,这些都不如椎间盘突出患者那样清楚。椎管造影或髓核造影可以有一定帮助,CT与MRI是最好的鉴别手段。三、马尾神经瘤:以神经纤维瘤多见。表现为腰痛及压痛不明显,不同部位肿瘤有相应的神经痛,症状持续进行,无间歇性缓解,卧床时感到疼痛加重,夜不能眠。严重者可见肿瘤压迫马尾神经,发生下肢感觉和运动障碍,以及括约肌功能紊乱。脑脊液总蛋白量增高。脊髓造影有占位性病变。四、椎弓根峡部裂和脊柱滑脱:腰痛伴坐骨神经痛,多数发生在腰5。前者在斜位X线片上显示椎弓峡部有裂隙和骨缺损。脊柱滑脱有腰椎前凸增加,棘突有台阶样表现。X线片显示椎弓峡部有裂隙,腰5椎体前移。五、强直性脊柱炎:病变为进行性,早期有腰痛伴坐骨神经痛。开始在双侧骶髂关节发病,血沉增快,病变延及全脊柱时容易鉴别。X线片示骶髂关节早期间隙增大,中期关节间隙模糊,后期间隙消失。六、椎间盘炎:多数发生于儿童,成人少见或曾有手术史。有全身炎性表现。X线片显示椎间隙变窄,以后两椎体相对边缘增宽,最后椎体间融合。七、梨状肌综合征:本病主要是由于梨状肌损伤所致该肌的痉挛、充血和水肿等压迫坐骨神经,或由坐骨神经在解剖上的变异而引起。但患者无腰痛或腰部阳性体征。主要在梨状肌局部有明显压痛或放射痛,而且可扪及该肌肿胀和痉挛。局部封闭后,症状和体征立即减轻或消失。腰椎间盘突出症压痛点分布规律初探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针灸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本病的发病率当前呈逐年升高的趋势,给大众的身心带来极大的危害,降低了社会的总体生活质量。中医认为LDH的临床表现与经筋病的特点相似。它的发病与肾关系最为密切,无论外感内伤,总以肾虚为本,跌仆闪挫或寒湿、湿热之邪为其诱因。其病位在腰,病机为肾气虚损,筋骨失养,经脉闭阻,气血运行不畅,因为不通或不荣而出现疼痛。该病亦与肝脏、足少阴经、足少阳经、足太阳经、督脉、任脉和带脉等脏腑经络密切相关。现代医学认为LDH的内在病因为椎间盘本身退行性病变。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组织的含水量日渐下降,而脊柱的受力异常、脊柱变形、体育活动、吸烟、血管性疾病和糖尿病等因素使其血供减少,加速了退变过程。在外伤、负荷过重和受寒等情况下诱发本病的发生,此外它也职业关系密切。L4、5,及L5S1椎间盘发病率最高。LDH的病变局部致痛机理,现在许多学者认为与突出物对周围神经组织的物理刺激和由突出物所诱发的化学性炎症及自身免疫反应等化学因素相关,化学因素主要为PLA2、IL-6、IL-1、TNFα、NO和免疫球蛋白等;同时LDH也会以某种方式造成腰以下的肌肉、肌腱或肌筋膜等组织的供血、代谢发生异常而形成压痛点。目前,以经筋理论为指导,运用针灸辨证取穴和以痛为腧(阿是穴)相结合的针灸方法治疗本病,患者痛苦少,疗效佳,成为众多LDH患者的首选。但许多文献在介绍LDH压痛取穴时很少详细地描述痛点所在的位置的分布规律,只是笼统的介绍在压痛点进行治疗,在临床具体应用时,会因为在复杂、繁忙的临床诊疗中受到时间的限制,或遗漏某处压痛点而影响疗效。在LDH的诊疗过程中,寻找并确定压痛点是一个重要环节。本研究就上述所遇问题,以经筋理论为指导,对名LDH患者进行详细的查体,查找相关痛点,做出相对应的记录,最后进行归整分析,总结出压痛点在LDH患者身体上的分布规律:在腰部:(1)压痛点在棘突下出现率比在相应的棘旁低;(2)压痛点在L4、5棘旁出现率比其他3个椎体棘旁高;(3)L3横突压痛率为81.8%,高于腰部其他压痛点。在臀部与下肢:(1)压痛点多在肌肉的起止点处,呈点状;(2)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较长肌腹或肌腱边缘之间压痛点呈线状;(3)在大的肌腱可成片状。压痛点多集中在后面的足太阳经筋、外侧的足少阳经筋、前面足阳明经筋和大腿内侧的足三阴经筋经过或交集处,且多发生在经筋结、聚的地方—踝关节、膝关节及髋关节周围和臀腰部肌肉附着处,两筋或三筋相交处压痛率很高。总结LDH压痛点的规律,可使针灸治疗时取穴更方便、快捷、准确,临床疗效提高。疗效评定标准1.治愈:症状完全消失或接近消失,直腿抬高试验可达85°左右,能恢复原工作。2.好转:症状大部分消失,直腿抬高试验超过70°,可基本恢复原工作。3.有效:症状部分消失,直腿抬高较治疗前改善,可担任较轻工作。4.无效:症状无改善,不能参加工作。西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很多,治疗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此病的不同病理阶段和临床表现,以及病人的身体和心理状况。手术和非手术疗法,各有其指征,绝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可经非手术疗法得到缓解和治愈。一、非手术疗法;(一)卧床休息: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过卧床休息可使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或逐步消失。在卧位状态下可去除体重对椎间盘的压力,制动可以解除肌肉收缩力与椎间各韧带紧张力对椎间盘所造成的挤压;有利于椎间盘的营养;加速静脉回流;去除水肿;促进炎症消退。因此卧床休息是非手术疗法的基础。一般需平卧硬板床2~3周,症状缓解后戴围腰保护下地活动,尽量避免弯腰。(二)牵引疗法:牵引可减轻椎间盘的压力,促进髓核不同程度的回纳;促进炎症消退;解除肌肉痉挛及腰椎后关节负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牵引的方法很多,有手法牵引、骨盆牵引、机械牵引及自身体重牵引等。牵引时患者可取卧位、坐位或立位。具体使用时根据病情及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牵引类型。对游离型髓核突出及巨大髓核突出则不宜采用,以免加重病情。1.手法牵引:患者俯卧或仰卧,助手将患者肩部紧紧固定,术者双手握住患者的踝部,身体后靠对躯干施加牵引。取俯卧位患者,则在牵引中,试着将脊柱后伸。此种牵引对滑膜嵌顿或小的髓核突出往往有效。2.骨盆牵引:腰部围上骨盆牵引带后,卧木板床,并将床脚垫高20~30cm,使头低脚高,这样可借体重作为反牵引力。每日上下午及晚间各牵引一次,每次半小时至1小时,每3周为一疗程,一般双下肢每侧牵引重量约5~10kg。3.机械牵引:是利用机械力进行控制牵引。目前介绍的有自控脉冲牵引治疗床、振动牵引床、立式自动控制腰牵引器、垂直悬吊牵引等。机械牵引的优点是牵引力大、牵引方向可根据病情选择、牵引下可行腰部震动按摩,但若牵引最初几天内出现坐骨神经痛加剧,则不宜应用此法。(三)封闭疗法:封闭具有镇痛、消炎、保护神经系统的作用。绝大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可用封闭疗法。但对活动性结核、全身急性感染、封闭部位组织感染、糖尿病、体质极度衰弱、严重肝肾功能代偿不全等禁忌应用。常用方法有痛点封闭、硬膜外腔封闭、骶管封闭。选用药物为2%普鲁卡因2ml或1%普鲁卡因10~20ml,加强的松龙25mg或地塞米松5mg。(四)药物疗法:急性期可予以脱水治疗,常应用20%甘露醇注射液或50%葡萄糖注射液。慢性期可予以扩管营养神经治疗,常选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加-2注射液及口服维生素B1、B6、谷维素等。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限手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限手术,是以减少常规手术方法所致的创伤,用药物、机械取出和激光等方法,集中处理退变突出的髓核组织,而不涉及纤维环和软骨终板,以达到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而使腰椎间盘的症状消失,得到治愈。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主要为髓核化学溶解疗法和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吸。(一)髓核化学溶解疗法:髓核化学溶解疗法是将木瓜凝乳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注入病变的椎间盘内,使椎间盘的粘多糖蛋白或胶原蛋白裂解萎缩,从而达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目的。国内目前大多数地区没有开展此疗法。应选择合适的适应证进行此种治疗。(二)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吸术:经皮穿刺腰椎问盘切吸术是一种局限于椎间盘内的治疗,它经过纤维钻孔切除一定量的髓核后,显著降低了间盘内压,使突出的间盘表面张力减小、软化、缩小,进而缓解或消除了其对神经根及周围组织的压迫和刺激。适应症:1.病史较长,超过3个月,经系统保守治疗无效者。2.病史虽短,但痛苦重,严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且要求外科治疗者。3.影像学检查证实为间盘轻到中度的局限性突出或膨出,或虽有椎体后缘骨赘增生或关节增生,但椎间盘突出或膨出为主要压迫因素,且与临床表现相符合者。相对禁忌症与禁忌症:1.椎间盘髓核脱出或游离。2.椎间盘纤维环钙化。3.腰椎有明显不稳定。4.影像学虽然显示有椎间盘突出,而症状主要为腰痛,无下肢根性放射痛。5.腰椎退行性病变严重,如椎间隙严重狭窄,侧隐窝狭窄,骨赘增生及黄韧带肥厚与骨化等构成神经根和硬膜囊致压的主要因素。6.合并有马尾神经损害。7.肌力严重减退、足下垂。8.存在显著社会心理因素。手术方法经皮腰椎间盘切除手术在C形臂X线透视机下进行。患者取侧卧位,患肢在下。局麻下沿第1骶椎旁开8~10cm进针,透视下将针插入椎间隙1cm左右。即放置导丝与套管,用环锯切割纤维环并取出,直至满意为至。术后预防感染治疗。三、手术治疗:(一)手术适应症:1.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史超过半年,经过保守治疗无效。保守治疗时间至少6周,但不超过3个月。保守治疗失败的标志,不仅是疼痛不缓解且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无改善或神经症状继续加重。2.首次剧烈发作的腰椎间盘突出,尤以下肢症状明显,病人因疼痛难以行动及入眠,被迫处于屈髋屈膝侧卧位,甚至跪位。3.出现单根神经麻痹或马尾神经麻痹,表现为肌肉瘫痪或出现直肠、膀胱症状。4.中年患者,病史较长,影响工作或生活者。5.病史虽不典型,经脊髓造影、硬膜外造影、椎静脉造影,CT、MRI示全盘退变或较大突出。6.对保守治疗有效,但症状反复发作且疼痛较重。据统计第1次发作后90%的病人能缓解症状。但第2次发作时,虽仍有90%的病人症状能缓解,其中50%的病人的症状会再次发作,此时应考虑手术。当第3次发作时,症状虽能缓解,但几乎所有病人将继续复发,此时应建议手术治疗。7.椎间盘突出并有其他原因所致的腰椎椎管狭窄。(二)手术禁忌症:1.腰椎间盘突出症影响工作和学习不明显者。2.腰椎间盘突出症首次或多次发作,未经保守治疗。3.腰椎间盘突出兼有较广泛的纤维织炎,风湿等症。4.临床疑为腰椎间盘突出疗,但X线特殊检查未见有特殊征象。(三)手术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前须定好体表标志,手术采用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腰麻或局麻,可取俯卧位或侧卧位。手术方法有后路手术和前路手术两种手术途径。1.后路典型手术:方法取背正中切口约8~10cm,逐层分离至椎板,切除棘突及椎板,暴露脊髓硬膜及神经根。此时可根据病情选择单侧椎板切除、单侧椎板切除和关节突切除、单侧上下椎骨部分椎板切除、全椎板切除、椎间孔扩大等。继之经脊髓或经脊髓旁取出突出之髓核。术后卧床3~4周。行腰肌锻炼。2.经腹入路腰椎间盘摘除术,作下腹部左旁正中切口,从耻骨联合至脐上5cm。经腹直肌腱鞘、腹直肌、腹膜、肠管、后腹膜,到达腰4、5骶1椎体,小心分离下面的神经血管丛,用刮匙和血管钳取出髓核物质和软骨盘,最后植骨融合椎间隙。术后病人卧床休息1月,然后石膏围腰固定直至骨性融合。中医治疗一、辨证选方:1.气滞血瘀: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药;和营止痛汤、身痛逐瘀汤加减。2.风寒湿:治法:驱风散寒兼以化湿,方药:可选用独活寄生汤。3.肾虚:治法:重补肾阴,壮肾阳,填精补髓,强筋壮骨。方药:肾阳虚者可用右归饮,肾阴虚者可用左归饮。应用时可加活血化瘀之品,如地龙、红花之类。二、手法治疗:详见‘推拿按摩’栏。三、针灸疗法:详见‘针灸’栏。四、牵引疗法:主要采用骨盆牵引法,适用于早期病人和反复发作的急性病人。五、休息与固定:急性期应完全卧床休息,一般经严格的卧床休息3周后症状可基本缓解。待症状基本消失后,可戴腰围保护下起床活动。六、练功疗法:练功可以逐渐纠正因疾病而造成的不正确姿势,增强腰背肌力量,使肌力平衡稳定,逐渐恢复正常的功能。常用的方法有飞燕式、拱桥式,或站立位作腰部前屈、后伸、侧弯及在双杠上垂直悬吊前后摆腿练习等。中药针灸针灸具有中枢性镇痛及调整植物神经功能及神经递质及体液的作用。常用有体针和耳针,有的加用脉冲电刺激。1.体针:常用穴:肾俞、白环俞、环跳、承扶、殷门、委中、阳陵泉。方法:每次选用3~5个穴位,用泻法。选穴以常用穴为主,根据其疼痛可加夹脊穴、阿是穴及循经取穴。2.耳针:常用穴:坐骨、肾上腺、臀、神门、腰椎、骶椎。方法用中强刺激,留针10~10分钟。针刺疗法取肾俞、环跳、委中等穴,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推拿按摩推拿手法可使突出的髓核部分还纳;解除肌肉痉挛、调整腰椎间盘与神经根的位置关系、松解神经根粘连、恢复正常的腰椎解剖序列,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常用手法如下:1.组合手法:如点、压、揉、推、摇、抖、扳腿、侧板等。(1)揉摩法:患者俯卧,术者立其身旁,以双手拇指和手掌自肩部起循脊柱两侧足太阳膀胱经路线自上而下,揉摩脊筋,过承扶穴后改用揉捏,下至殷门、委中而过承山穴,重复3次。(2)按压法:术者双手交叉,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以手掌自第1胸推开始,沿督脉向下按压至腰骶部,左手在按压时稍向足侧用力,反复3遍。再以拇指点按腰阳关、命门、肾俞、志室、居髎、环跳、承扶、委中等穴。(3)GUN法:术者于背腰部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自上而下施行GUN法,直至下肢承山穴以下,反复3次。重点在下腰部,可反复多次。(4)抖法:患者俯卧,双手把住床头,术者立于患者足侧,双手握住患者双踝,在用力牵引的基础上,进行上下抖动,左手掌揉按下腰部,反复进行2~3次。(5)斜板法:患者侧卧,卧侧下肢伸直,另一下肢屈曲放在对侧小腿上部。术者站在患者背后,一手扶住病人髂骨后外缘,另一手扶住病人肩前方。同时拉肩向后,推髂骨向前,使腰部扭转,有时可听到或感觉到咔嗒响声。(6)滚摇:病人仰卧,两髋膝屈曲,使膝尽量靠近腹部。术者一手扶两膝部,一手挟两踝部,将腰部旋转滚动。并将双下肢用力牵拉,使之伸直。推拿按摩后病人多感舒适轻松,症状减轻。2.牵引按压法:患者俯卧,两助手对抗牵引腰部,术者用手掌或指胺按压椎旁压痛点,按压力量从轻到重。3.单腿后伸压腰法:此法紧按上法进行,在对抗牵引腰部按压同时,将患侧下肢上下起落数十次。4.旋转手法:有坐位手法和卧位手法两种。①坐姿手法:患者坐于无靠背的方凳上,两脚分开,一助手固定患者双大腿。术者坐于患者身后,以棘突向右偏为例.术者右上肢从患者右腋下通过,将手掌置于患者颈后并扶持左颈部。左手拇指扣住偏右之棘突.右手拉患者颈部,使身体前倾60°~90°,同时向右侧弯,达最大侧弯时术者右上肢用力拉患者躯干向后内侧旋转,同时左手拇指顺向左上顶棘突,此时可感觉左拇指下轻微移动,有时可伴响声。②俯卧位手法:患者俯卧,两腿分开,术者摸清偏歪的棘突,以向右偏歪为例,术者站于患者右侧,面对侧方,左臂从右大腿下面伸进,将右腿抱起过伸髋膝,以患椎为支点旋转大腿,右手拇指借大腿摇转牵引之力,将偏向右侧的棘突拨正。历史考证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很早就有认识。如《素问·刺腰痛篇》中说: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又云: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医学心悟》也说:腰痛拘急,牵引腿足。以上均说明,本病可由外伤引起,咳嗽加重,表现为腰痛合并下肢痛。宣蛰人压痛压痛检查方法检查“压痛点”。痛点分布情况如下:

骶棘肌起点总腱(单侧32例,双侧16例),腰椎横突(单侧30例)、双侧18例),髂棘高点(单侧19例,双侧9例),臀上皮神经(单侧30例,双侧18例),坐骨神经梨状肌下出口处(单侧40例,双侧8例)。坐骨大切迹处(单侧40例,双侧8例),髂翼外三肌压痛点(单侧42例),阔筋膜张肌痛点(单侧32例),股内收肌群附着点(单侧35例),腓总神经出口处(单侧29例),腓浅神经出口处(单侧13例)。

骶棘肌的作用是使脊柱后伸。骶棘肌下段是指骶棘肌的腰骶部分,即指骶棘肌起点的总腱

转载请注明:
http://www.jqkpg.com/hlff/106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