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骨样骨瘤这个征象就够了
2016-12-3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骨样骨瘤是一种良性骨肿瘤,它由成骨细胞及其产生的骨样组织构成,原因尚不明确,可能是成骨细胞形成的骨样组织不能正常骨化所致。
根据文献报道,骨样骨瘤占全部骨肿瘤的1%左右,占原发良性骨肿瘤的10%左右,好发年龄为10~30岁,男性多于女性。
发病部位骨样骨瘤可发生在任何骨骼,半数以上发生在下肢,尤以股骨和胫骨骨干多见,脊柱的骨样骨瘤约占10%。髋关节,肘、踝、腕关节等也有相关文献报道。
图1骨样骨瘤常见发生部位示意图
临床表现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随病情进展呈逐渐加剧,疼痛具有间歇性,以夜间为著。患者多服用水杨酸类药物后疼痛常可缓解。
骨样骨瘤病理学肿瘤由瘤巢和周围硬化的骨质两部分组成:瘤巢多位于病灶中心,直径一般不超过2cm,呈圆形或卵圆形,境界清楚。因血管丰富和骨样组织多而编织骨少,肉眼下瘤巢多呈深红色;镜下,瘤巢由新生骨样组织和血管丰富的结缔组织构成。瘤巢中心部分以编织骨为主,外周为血管丰富的纤维基质,血管间含有无髓神经纤维。瘤巢周围则由增生致密的成熟骨质包绕。
图2骨样骨瘤标本,其内可见椭圆形瘤巢,病变大部分位于增厚的骨皮质,部分位于骨髓腔内
影像学表现瘤巢的确定是影像诊断骨样骨瘤的关键。
X线和CT表现:低密度瘤巢(中心可硬化),周围反应性骨硬化。
MR表现:MR优势在于显示病变大小、形态和周围改变。瘤巢在T1WI序列上呈低信号,但在T2WI序列上可以呈现低、中或高等信号,这主要取决于该病的三个发展阶段,骨样组织为主者一般呈高信号,内部钙化或骨化为低信号。强化瘤巢多为明显强化,尤其是骨样组织为主、血管丰富的病灶。但仅仅依靠MRI成像时,周围反应明显的骨样骨瘤常常会被误诊为恶性病变。
案例一基本病史:男性,17岁,左踝关节疼痛,夜间加重。
图3踝关节轴位CT显示距骨边缘可见类圆形不均质低密度灶,其内可见点状钙化灶,周边可见硬化,病理结果为骨样骨瘤
案例二基本病史:男,45岁,肘关节疼痛。
图4肘关节MRI和CT检查显示,肘关节桡骨头外侧边缘见类圆形(箭头所指)等长T1(图B)长短T2(图A)异常信号,边界清,CT上呈低密度(图C),边缘可见硬化。从MRI上可见病变周围软组织呈大片状T2高信号,肘关节可见积液,单单从MRI诊断时常常误诊为炎性病变或恶性肿瘤。病变病理结果为骨样骨瘤
案例三基本病史:女孩,10岁,左侧髋关节疼痛。
图5左侧股骨大转子处见椭圆形低密度灶,其内密度欠均匀,病变边界清楚,周围软组织未见明显异常
案例四基本病史:男,17岁,右髋疼痛3月。
图6髋关节MR冠状位FS-T2WI序列和FS-T1WI序列显示,右侧髋关节股骨近端可见片状短T1长T2异常信号,周围软组织肿胀呈长T2异常信号,因该病被误诊为恶性肿瘤性病变。仔细观察可见到在右侧股骨小转子处可见类圆形短T1短T2异常信号,注入对比剂后呈明显强化。病理结果为骨样骨瘤
案例五基本病史:3岁男性,右大腿根部疼痛4月余。
图7右腿CT检查显示股骨近端外侧可见类圆形低密度灶,周围可见骨质硬化,邻近骨皮质增厚,周围软组织未见明显异常。病理结果为骨样骨瘤
骨样骨瘤发展过程分3个阶段:
初期以成骨纤维及骨母细胞为主,伴有丰富的血管,但骨质形成稀少;
中期则形成骨样组织较多;
成熟期以编织骨为主要成分。
在不同的时期,瘤巢的MRI信号相差较大,但在X线或CT上变化相对较小。
总结骨样骨瘤是一种较常见的良性骨肿瘤,瘤巢的确定是影像诊断骨样骨瘤的关键;
平片仍然是诊断骨样骨瘤的重要手段;
CT是目前发现瘤巢的最佳方法;
MRI可为骨样骨瘤的诊断提供较大的帮助,尤其能敏感显示瘤巢周围髓内和软组织的炎性水肿,但可能造成误诊。
编辑
刘芳